台湾电子书产业问题
2011-12-29黄昱凯
出版参考 2011年14期
台湾目前有1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4万种,消费者平均每天接触超过100本图书。在这样的销售环境下,传统的出版产业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两个困境:一是新版图书由传统的渠道模式接触读者的效率必定下降。二是高的图书退货率意味着出版产业整体的物流成本上升。
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架构下,传统出版产业的结构将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模式。提到美国的网络书店,我们会想到Amazon.com而不是Barnes & Nobles的网络书店。在大陆提到网络书店,不外乎是当当或卓越,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新华书店的网络书店买书。在台湾也一样,台湾最大的网络书店是博客来,而不是原来掌握出版渠道的金石堂书店。原来在出版产业作为领导角色的企业,为何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时,没有很好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这些传统的出版渠道没有将网络书店的经营当作“唯一”。当该项业务不是该企业的“唯一”,经营效率不好可以通过其他经营项目克服其弱点。同时,经营实体渠道的人未必可以经营虚拟渠道,因此,以往的成功经验未必会成为日后的营运基础,也可能成为故步自封的原因。
台湾为了促进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制订了数字出版产业的目标,希望以5年的时间(2009~2013年),以21.34亿元(新台币)的预算,达到全球阅读器市场占有率80%、阅读器本土比例80%、电子书阅读人口达到100万人、市场有10万种华文电子书可以选购以及成立2~3家华文电子书交易中心等五个主要目标,预计整体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1000亿元(新台币)。
可以预见,未来电子书产业将会在出版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也将越来越高。传统出版产业如何在电子书产业架构下确立新的角色定位,将会是传统出版产业各供应链成员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