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2011-12-29孙会香

出版参考 2011年14期

  改革开放以来,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精品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近年来,部分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质量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原稿质量不高。某些不正之风渗透到学术界是造成原稿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有些专业图书(特别是教材)的作者署名为业内某知名教授,但实际上书稿是由其学生代笔。另外,作者对书稿的错误认识,如有些专家教授撰写书稿只重视观点的阐述,而不注重语言文字的凝练,有的甚至存在图表不清,结构混乱,体例不统一等问题。
  2.“三审制”未落到实处。从初审工作来说,由于现在的出版社编辑都有利润考核指标,为了多出书、快出书,有的编辑只草草看一下书稿,更有甚者连通读这道工序也省略了,打着“文责自负”的旗号,让作者代劳;有的出版社把校对人员变成了编辑或者把行政人员转到了编辑岗位,转岗的编辑在不具备专业知识又未经过任何培训的情况下,就承担了专业书稿的编辑工作。盲目发稿,致使书稿中的很多问题不能被发现,这就给图书质量埋下了隐患。
  从复审工作来说,担任复审工作的通常都是编辑室主任,除了管理编辑室的日常事务外,他们同样也有任务指标,有些很难静下心来对书稿进行认真复审,存在草草签字了事的现象。
  从终审工作来说,担任终审工作的大多是社领导,他们工作确实很忙,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来认真审阅书稿。
  3.校对工作不到位。由于某些出版社追求高效率、高速度,造成编辑发稿量大,出版周期短,进而导致校对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出版社领导认为“校对不创造利润”,不是减少校对人员,就是不配备专业校对;有的甚至还认为校对是简单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干,出版社没有必要养着专职校对人员,因此,所用的校对人员或是业余的,或是社会上临时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很多出版社,甚至大型出版社已不设校对科室,图书校对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工厂排版错误的原因。计算机的普及、电脑排版系统的日渐成熟与广泛应用,在给出版工作带来更快捷、更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操作员的五笔字型拆字错误和手指动作的疏忽,会产生各种与传统的捡字错误完全不同的差错。错字、漏字、重复键入都很常见。
  
  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它是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市场认可并立足壮大的根本,而图书编校质量则是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出版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1.领导高度重视。当前,大多社领导都忙于出版社的改革、创新以及开拓市场,而对出版社赖以生存的质量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社领导则认为,出版社要生存,没有效益便发不出工资,没有经济实力便无法立足,解决编校质量问题不是首要任务。孰不知这种对质量问题的认识不足或偏差,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维持出版社的运行,但最终将会影响到出版社的效益和发展,甚至生存。为此,出版社领导应牢牢把握质量第一的信念,把保证图书质量和社会效益作为办社的宗旨,不能松懈。
  2.坚持三审制度。坚持执行三审制,除严格控制作者原稿质量外,每部书稿都由专业对口的编辑进行加工,即初审;之后,由经验丰富的、具有复审资格的老编辑进行复审;最后,由主编、社长负责终审,必要时还要请专家助审。每一流程结束后责任人要对上一流程的工作作出评价,分为A、B、C、D 四个等级,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把责任与切身利益挂钩才能更好地调动编辑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3.狠抓校对业务。校对是图书出版的必要环节,衔接编辑加工和印制,不可缺少。校对人员应每年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另外,应加强校对的专业化培训,力争达到专人负责,即每人负责一个专业出版方向(专业编辑室),对每一本书从一校开始到出片全程负责。一本书至少三校一通读,重大选题至少五校一通读,对每次校样进行核红、整理,发现问题后与编辑、作者沟通,一起商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4.抓质检、定奖惩。要想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没有一套完善的质检办法和奖惩体制是不行的。出版社应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建立一整套的质检办法和奖惩措施。设立质检部门,专人负责质量检查,对印前、印中、印后多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并记录在案。把图书质量和绩效挂钩,把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依据。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始终如一地把好质量关,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好结合的出版社才能更稳健地发展。
  (作者单位系中国物资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