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马逊绕过出版
2011-12-29王宇君
出版参考 2011年21期
或许是为了追赶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亦或许是为了抢先占领下一个出版时代的主导权,美国的亚马逊,与作家蒂姆·菲利斯(Tim Ferriss)达成首份出版协议后,很快地又以80万美金签下知名导演兼演员潘妮·马歇尔(Penny Marshall)回忆录的独家发行权,种种迹象显示,亚马逊正开始绕过出版社,直接找上作者洽谈出版事宜。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之后,当时就有人预言,出版界的未来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书店将会直接和作者合作,传统出版社将会消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亚马逊上的自费出版、苹果公司的App Store,已经让作者绕过出版社径自与发行商合作成为可能。
不过,由于台湾的数字出版迟迟只闻楼梯响,大陆则有出版管理(如书号之取得)的问题,港澳市场太小,市面上虽然已经有(香港)公司对外承揽制作App版电子书上传苹果公司App Store(收入分配App占30%、代制公司占20%、作者占50%),但短期内还无法撼动纸本图书市场的优势。
短时间内无法撼动,不代表目前的纸本出版社可以继续高枕无忧,无视电子书的浪潮,而是应该感谢这个迟迟尚未掀起的数字出版浪潮,出版业者可以争取时间为自己下一个产业时代的模式转移做好准备,特别是出版社,如果没有积极调整机制,很快地,不是被新型态的出版社淘汰,就是直接被新的出版产业模式给淘汰。
先回头来说亚马逊与作者的合作。有些出版评论家认为,亚马逊绕过出版社之后,出版社将不再被需要。笔者认为,这话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未来作者不再需要出版社来编制与发行图书,发行的业务可以直接交给通路商,不过,编辑的业务却还是需要的。作者并不会因为跳过出版社直接和通路商合作,转眼之间就成了懂得如何修改、编辑自己文稿的“专业编辑”。
未来的作者,虽然版权的签订是直接和通路商合作,但是,书稿依旧需要专业的文字编辑来帮忙修改、润校、整理,甚至给予专业的写作建议等。
因此,笔者可以大胆地预言,未来出版产业对于专业文字编辑与企划编辑的需求,将会比今天更多。因为作品不再经过出版社审核并决定作品是否可以出版后,市场上的新书出版量将会比今天多出好几倍。
在数字出版时代,网络商城的上架成本趋近于零,网络商城可以建构一套类似Google AD或苹果App Store的数字商品自动上传应用程序,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作家签订出版与发行合约(通路商靠长尾理论获利),出版量一定会爆炸性地增长。
前面说过了,作者并不会因为通路商绕过出版社与自己签约,就自动成为懂得修改自己稿件的专业编辑,因此,未来出版产业对于专业编辑的需求将会上升。
未来的数字出版时代,将会出现专门帮作者修改、编辑稿件的专业编辑工作室,甚至出现专门的组稿工作室(类似目前坊间计算机书与励志书的做法,书并不由单一作家来完成,而是由一个文稿工作室来提供稿件),统包文稿审查、编辑、印刷与发行的出版社将日渐减少。
数字出版成熟之后,应该只有当畅销作家或重要作家出版重要作品时,才会在数字版本之外另外发行一些提供书虫收藏用的纸本书出版,也因此,大型的综合出版社还是可能保有目前的出版社架构,只是数量绝对远少于今天。
所以,专业编辑应该不需要担心自己未来会失业,只是,自己出来当老板,或者是换老板,却是必然的趋势。
出版社必须了解,未来作家绕过自己直接和通路商签订出版合约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除非出版社能够承诺,作家和自己签约,能够得到面对数字出版时代所需的服务(如作家的品牌营销与作品推广,还有衍生性授权的兜售),否则,将很难有生存下来的机会。
未来的出版产业,将由大型网络通路商、专业编辑工作室、作家三强鼎立,有知名度的大牌作家还会拥有自己的专业出版团队(团队成员包括专业编辑,负责改稿、润稿与初稿撰写;版权代理商,负责洽谈海外版权与所有衍生性版权的授权;公关营销人员负责打点作家的一切对外连络与形象包装),尚未走红或无力供养一个专业团队的作家则选择放弃部分版权利润,与未来的出版社合作,让出版社帮自己处理形象包装与产品推广的工作。
因此,虽然亚马逊这类的网络通路商积极绕过出版社径自与作家签订出版合约,但终究还是无法直接剔除掉出版环节中的其他部分,作家所写出来的作品还是没办法直接上传到网络通路商的商场来销售,还是需要其他的环节帮忙才行,而那些所谓的其他环节将是今天的出版人必须积极去开发并且占位的部分,如此才可能在数字出版成熟的时代继续存活下来,不至于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