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与感悟法兰克福书展
2011-12-29石松
出版参考 2011年21期
初到法兰克福,我很难将它与我印象中的国际大都市对应起来。静静的街道,稀少的行人,没有喧嚣,更像是坐落在美因河畔的一个偏远小镇,宁静、内秀而美丽。
走近展馆,由于书展的举办,宁静的感觉慢慢少了。在这里,此时此刻,这个城市的世界性逐渐显现出来。南来北往的车流、不同肤色的人群、不同国度和地域的语言,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世界级的“盛宴”。
从书展的布局来看,各参展地区和参展单位的展示分布在6个展馆的11个大厅里。由于有多年的办展经验,主办方确定的11个大厅的展示主题十分明确,这样一来,使专业的出版人很快能在茫茫的书海中找到自己想寻找的书,找到需要洽谈的对象。例如,法兰克福书展的英语图书主要安排在8号馆,来自英美等英语国家参展单位都集中在这里。3号馆主要是小说、儿童读物、宗教和旅游类图书。4号馆展示的是教育类图书,同时学术图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代表也被安排在这里。德国以外的参展单位,作为国际出版商,主要被安排在5号馆和6号馆。各展厅由于主题不同和参展地的不同,风格不一。如在8号馆,为照顾英语国家人员的生活习惯,展厅中除了展台外,有很大的面积安排是“吧(bar)”。大家围坐在一个小桌前,点上一杯咖啡或啤酒,一边喝着,一边聊着工作。
在各展厅中,少不了要提2011年书展的主宾国——冰岛的展台。确切地说,不仅是中国,世界对冰岛的文学与出版都知之甚少。但是,此次冰岛人却用他们的智慧打动了全世界每一位来参观的人。在一个封闭的、点缀着微弱灯光的展厅内,悬挂着多幅幕布。在每一幅幕布上投影着一位冰岛作家的影像。他们静静地坐在书架前的沙发上,翻读着手中的书。书籍、音乐、沙发、柔和灯光,似乎永远都没有人能打扰爱读书的他们。在展厅的中央,一个由幕布组成的房间,房间的外4面幕墙和房间的内5面幕墙(包括天花板)上不断投射出美丽的冰岛和勇敢的冰岛人的画面。瀑布、火山、岩石,海洋、浪花、鱼群,风帆、暴雨、温泉,平静与汹涌同在,祥和与坚韧同在,梦幻与激情同在。立体式的画面将参观的人包围其中,冲击着人的心灵、触动着我们的心。
参加法兰克福书展,除用我们的眼去看、用我们的心去体会外,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与国际出版界同仁的学习交流,不断推进中国图书的“走出去”工作,扩大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数量。法兰克福书展的主旨很鲜明,那就是图书等出版物的版权贸易大会。所以在书展期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交流活动和贸易洽谈。这些活动,很多是参展单位组织的。中国参展团在此次书展也举办了多场活动。例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此次在书展独立设展,就举办了《于丹<庄子>心得》法文版、《中华文明博物馆》数字版权等项目输出的签约仪式。中国其他的参展团体也均举办了多场推介和洽谈活动,并最终实现中国图书版权输出2399项。在版权输出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为取得这样的成果,中国的版权经理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面对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平台时,如何珍惜参展机会,如何充分利用好参展机会,避免参展只停留在“展一展、走一走、看一看”的层面上。通过自己的参展体会,觉得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不要让兴奋冲昏了头脑。对于初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盛会的版权经理人来说,当眼前出现一个庞大的、多姿多彩的图书世界时,会很热情甚至是有点兴奋地去看书展。激动的心情往往会使自己忽视了自己参会的主要目的,或者使自己的参展之行很盲目,使宣传推广图书的机会流失。
第二,突出图书专业性,找准方向。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展出图书的品种非常多,而且图书的分类越来越细,如少儿类、教育类、文学类、烹饪类、旅游类、宗教类等,不一而足。书展的展馆也相应地作了分类。因此,要明确自身的图书类别,找准方向,与同类图书的国际出版机构洽谈。
第三,有的放矢找推广地区,不可贪全。每年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国家和地区上百个,参展商数千。在短短的时间内,向所有地区的参展商介绍项目是很难做到的。只有事先瞄准目标,有针对性地面向某个地区市场,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充分做好参展前准备。不能幻想在短短的几天参展时间内完成寻找、洽谈和签约项目,项目都是在前期的准备中进行的。只是,由于项目方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平时面对面沟通的机会较少。而法兰克福书展却是双方见面沟通的最佳时机。通过前期约谈,实现在法兰克福的会面,才是版贸洽谈的正常途径。
第五,充分利用主办方提供的服务。法兰克福书展主办方为服务于参展商,组织了大量活动,帮助参展单位了解业界信息,拓展合作。他们通过主办各种论坛、研讨会、专题展或工作早餐会等,为参展人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如法兰克福学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等机构为参展服务。其官方网站——“法兰克福书展在线”也是一个极好的了解、查询、预订和沟通的工具。
美因河虽然没有莱茵河、多瑙河那么著名,但她的恬静和两岸的绿色却使人流连忘返。秋日温暖的阳光,坐在美茵河畔,捧起一本心爱的书,何其美哉美矣。
(作者单位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