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音乐图书市场问题
2011-12-29邹璐
出版参考 2011年21期
自1954年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音乐专业出版社——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建立,到上海文艺出版社设立音乐编辑室(1987年成立副牌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仅此两家出版社支撑音乐图书市场的状况竟持续三十多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扩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音乐图书市场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的两家出版机构已满足不了音乐图书市场需求,由此一些非专业出版社开始瞄准这个尚在成长发展的图书市场。短短二十年间,涉足音乐图书市场的出版社已增至百余家。
当多元化的出版格局为音乐图书市场带来激烈竞争、补充新鲜血液、提供新颖出版思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1.音乐图书出版门槛较低
随着整体出版环境愈趋宽松,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出版社涉足其中,音乐图书市场竞争也愈趋激烈,这从一方面反映了音乐图书市场的潜力和开发价值;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音乐图书本身虽具较强专业性,但因整个图书市场竞争大环境的影响,致使不少出版社将触角伸向竞争尚不激烈的音乐图书市场。他们忽视专业性这个门槛,挑选音乐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图书类别入手,大多集中于各种类型的大众歌本、音乐赏析类图书以及入门类器乐书谱。
同专业出版社将关注力全部投于音乐图书领域不同,非专业出版机构因其主营业务所限,能在音乐图书市场投注的力量较小,仅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另外,不少出版社因缺乏专业音乐编辑把关,从而降低对作者及书稿质量要求,并在出版流程方面“精打细算”,忽视编校质量,导致歌本、乐谱等错漏严重,甚至出现专业上的失误。
2.音乐图书市场表面繁荣下的急功近利和选题隐忧
目前,音乐图书市场每年推出1000多个音乐新书品种,百余家出版社参与其中,似乎都充分说明音乐图书出版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繁荣新时期。但如果细察开卷调查关于近年音乐图书市场的音乐类图书排行榜,分析上榜书目及类别,或对其实际发展状况可窥一斑。
音乐图书门类中,目前器乐类图书占市场比重最大,约占70%-80%的份额。而器乐类比重最大的则是钢琴教材,其次为吉他教材。声乐类也是非专业出版社涉足最多的一个门类,主要以各种类型的歌曲集为主,还包括少量专业声乐教材。音乐理论类则以乐理图书为主,还有部分音乐鉴赏类及少量专业音乐院校作曲及音乐学专业教材用书。音乐考试类主要包括各种社会考级教材,以及音乐专业考前辅导教材等。
以2011年开卷提供的1-6月音乐类图书排行榜前20为例,其中仅钢琴和吉他品种就平均约占80%,这不仅是2011年上半年度调查状况,回看2010、2009年甚至更前的数据皆大体如此。从目前来看,排行榜上排名较前的钢琴、吉他类图书多为入门教材,所以这类图书的市场需求量也最大。
对入门教材的不断开发投入,表面反映这一图书市场的强大需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此类选题的创新艰难,以及暗存其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效应。以吉他入门类图书为例,目前市场推出的品种看似繁多,实则多为变换不同名目而反复出版。
钢琴类教材近年之所以发展迅速,这与一直方兴未艾的“钢琴热”及“考级热”不无关联。虽然我国目前学琴人数已具规模,但钢琴教材还是多以引进国外为主,由我国自主开发且具原创的钢琴教材数量寥寥。即便针对看似简单的钢琴入门教材,中国仍习惯沿用欧美开发多年甚至已经“过气”的教材。虽然一些专业出版社已经意识到教材的老化问题,也曾尝试引进目前欧美广泛使用的一些入门新教材,但推出之后市场反应大都不佳。这主要是由于中西艺术教育理念的差异造成的。就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来看,出版者、教师及读者更多关注的还是音乐教材的实用性,追求较短时间达至较大成效;而西方钢琴教育在技巧培养之外,更为注重音乐审美及对音乐本身的创新应用。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年代。”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似乎可以形容目前音乐图书市场之现状。“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宽松的环境、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好的条件确实为音乐图书市场带来了快速发展。网络时代更是改变了写作、出版发行甚至阅读方式,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诸多选择同时意味着盲目,鱼龙混杂的现象丛生。作者盲目、出版社盲目、读者盲目,整个音乐图书市场在表面繁荣之下始终隐藏着混乱和无序。短视的出版行为及淡薄的责任意识,无疑影响着这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在市场上的淘汰周期愈来愈快,更多的“文化垃圾”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音乐图书虽受网络冲击较小,但也不能忽视网络乐谱的随意下载(多为歌谱、流行音乐的钢琴谱及吉他谱)及版权意识淡漠等这些损害作者和出版者权益的问题。
(作者单位系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