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博书引发的注意:趋势抑或流行

2011-12-29李云龙

出版参考 2011年21期

  2011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多种书目所体现出来的共同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书业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应引起业界相当的注意。
  内容择取的碎片化
  本届图书博览会上推荐的中文图书,其所属的主题分类与往届无异,但从主题之下的内容择取来看,有些门类的图书呈现出了明显的碎片化倾向。譬如语录箴言、名句名段系列。
  主题之下内容择取的碎片化,可以归纳出以下特征。一、图书内容虽也分为不同篇目,但翻看目录可以注意到,一般标题的严谨级次已很少见,标目之间虽也以一二、甲乙进行区分,但是相互联系松散,很少能够归纳出明确的合乎学科逻辑的关系。即便是篇目之间在内容上彼此关涉,但也常常体现为横向的平行铺排,以相同的级次统属于一个类概念,而不是上下级差明确、层层递进的纵向延展;二、图书内容多因已出图书、期刊、文章而来。同一作者不同的单篇文章或不同作者单篇文章的同一主题汇集体现得最为明显;三、资料汇编性质明显,能够满足特定的阅读需求;四、有已出相关书、刊可以借鉴,在作者和编辑的知识加工投入上,相对强度不大、程度不深。
  出现主题之下内容择取的碎片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集中“碎片”,于作者而言有搜集整理之功,于读者而言可去单篇搜检之烦;二、规避雷同的求异思维,类似古代名著选译图书的出现,显示出明显的图新目的,因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相应的古代名著全译丛书;三、便于读者阅读,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关联松散的内容择取,使读者阅读可以随时进行、随时中止,但却不会有内容上的接续之苦。
  选题视野的传统化、乡土化
  常规的选题策划,是出版单位围绕自身传统而对相关图书作精细化、系列化设计,这样可以维护、强化自身在品牌、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从本届书展的推荐书目可以看出,关注传统、关注自身优势又有了新的体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书,得到了几乎所有出版单位的青睐,而最突出的是古代经典。譬如,同是四大名著,至少有上海古籍社、黄山书社、浙江文艺社、中华书局、辽少社五个版本。文化不只留存于传统典籍中,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图书出版者的视角更多地关注到了人们的举手投足、饮食起居、习俗世相、风物人情等生活文化。譬如《中国节庆文化丛书》《甬上风物》等。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乡土文化,单纯而平面的描述都不宜重复出版,尽管会因著者不同而在内容取舍上存有差异。本届书展上的部分图书,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策划理念,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名家撰写小书,以凸显文化解读的深入浅出。对于经典文献而言,在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人们乐于以有限精力,通过语言通顺、叙说简洁、分剖深刻的文字去接近经典。第二、角度新颖,材料丰富,能在一般叙说基础上开阔视野。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则结合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研讨其起源、命意、流传诸问题。第三、感受视角而非纯学术视角的写作方式。如三联书店的《移步红楼》,从《红楼梦》里的建筑和园林出发,在介绍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析人物性格与其居住环境的关系,引领读者于“境”中会“意”。第四、附加价值的多元。很多关乎经典的图书,没有在内容加工上做更多文章,而是着眼于内容之外的边缘价值。如黄山书社的宣纸影印本国学典籍,虽已有多个版本的同种图书,但黄山书社侧重的是宣纸影印制作工艺。第五、域外传统文化关注仍须增强。文化随民族而异,认识、熟悉本族的历史与文化固然重要,而将目光投向海外也许更有利于了解自身。如三联书店的《东居闲话》等书,提供了另外一条关乎出版的启示:中国的出版,应更多留意域外的传统与乡土文化。
  才气、名气、人气引发的书人组合
  出版单位寻求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以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并借助作者对读者的吸引促进图书推广,素来有之。不过,本届书展所推荐的书目在书与人组合方面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第一、作者先因其他媒体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图书出版继而跟进,这使图书省去了开发、宣传环节。以该形式推出的图书,依据内容定位可分为几类。首先是相同内容的重现,如三联书店的《钱理群中学讲鲁迅》。电视节目内容虽可复制以便反复收看,但谈话、收听毕竟不能像文字那样,给受众以深加工的方便。此外,电视节目因是分级联播,其完整性、系统性均与图书有一定差距。相同内容的图书出版正可补其不足。其次,读者先通过图书出版而了解了作者,由此出版的图书,可看作是读者阅读的延续。如中华书局的《幸福“心”帮助》,其作者杨凤池因做客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而广为人知,该书即是作者针对现代人提供的心理生活指南。再次,与已有内容无关的表面联系。如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最爱》,主要讲述顾长卫电影《最爱》的幕后制作故事,书、影同名,但前者与影片内容基本无关。
  第二、以名人为书写对象,挖掘其经验、思想、学识,展示其多样人生。名人的思想、学识或者成功经验,无疑能给人以启示,但以同一名人为写作对象的选题容易雷同。以王传福为例,在短时间内,中央编译出版社、华文出版社等单位就出版了12本与之有关的图书。这样看来,单纯的人物传记似乎不算很好的选题,但人是多面的,描摹人物的方式当然也不止一种,三联书店的《一脉文心——书画中的陈乐民》《张充和诗书画选》可为借鉴。
  第三、人与书组合的非典型化。人们习惯的思维,是将作家与创作对应、学者与研究对应、编辑与出版对应……不过,今日因才气、名气、人气而出版的图书中,多有超越这种习惯思维的非典型组合。如现代教育出版社的《我是西单女孩》,即为2010年央视春晚人气指数最高的草根歌手的自传读本。此类图书中的一部分作者,被誉为相应知识领域的网络“达人”,对于他们的认可,并非源于能够凸显其个人水平的权威学术期刊、著作及对应的头衔、身份,而是他们在网络博客、微博上以通俗晓畅的笔触所发表的私人看法。但不能否认,这些个人化的随笔在一定意义上同严谨的学术研究一样专业。如漓江出版社的《跟胖星儿学做菜》,其作者曾获新浪首届博客大赛第一名,她以特有的品味、智慧与幽默感,展现出了对柴米油盐的个性理解。此外,从业人士移借专业的素养和情怀于他所专事的领域之外进行“副业”写作,也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他们常常因为独特的视角、隐而乍现的笔法、别有新意的思考、充满灵性与真诚的意趣,给人们带来一股自然清新之气。
  才气、名气、人气因他人的关注而存在,再出版由其引发的相关图书,应该同时考虑其产生的互动因素,以及最初推广著者的其他媒体的形式和功能要素对于图书的借鉴作用。名人评注、同类名人比较,可增加信息容量,拓展名人认识深度。而粉丝评判、提供与阅读同步的反馈空间和策略,则能够有效提高粉丝读者的阅读热情,同时,又可收集粉丝参与成果并据其拟定新的配套出版选题。不过,以网络等媒体红人为中介的图书内容,因为其个人表达在网络走红的过程中缺少来自专业领域的严格评判,所以需要在图书出版之前对其内容进行认真、专业的审定。
  阅读取向培育与图书出版的联动化
  今日的出版单位,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图书提供信息与观点,而是积极主动地为自身和读者定义新的关注领域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然后辅以图书出版、阅读,促进读者阅读取向培育,并以此确认自己在现在以及未来的产业链发展中的位置。
  本届书展推崇儿童阅读,不要说专业童书出版的单位了,即便是在专业分工上与童书出版相去较远的古籍、辞书出版者,也都已涉足其中。童书的大规模出版,往往与先入的阅读取向培育活动密切相关。阅读取向培育与图书出版的有效联动,须立足儿童成长,以优质的儿童阅读为本。成熟的儿童阅读取向的培育,出版优秀童书和以集体方式读书、探寻文本意义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儿童阅读指导手册、政府介入与管理、独立评价系统建设、父母参与策略、儿童辅助阅读支撑、童书阅读和非童书阅读接驳等诸多内容,而这些内容同样应该为出版主体关注。
  处于特定语境中的人文社科图书,更多地体现出选题的新奇与精巧。如三联书店的《“香妃”——乾隆容妃的幻影》。而从作者的书写风格和读者的接受特点来看,以随笔手法进行写作是本届书展多种书目的共同特点。作者说东道西,谈史论今,评人议事,品诗赏画,聊人文百态,解自然万象……往往是内容错杂多端,气势纵横捭阖,资料旁征博引,笔触灵动活泼,理、趣并重,人、文共显。譬如三联书店的《纸天堂——西方人与中国的历史纠缠》。
  一届书展所引发的关注当然不限于上列,就是前述内容,也会因观察角度的差异、个人兴趣偏好的不同而在论者之间存有争议。无论如何,像已经出版的单本图书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一样,以图书汇聚为主要内容的书展当然会让人有所触动。这些感受未必独到,但却源自于图书自身——在书的世界里,在书的不断策划出版中,书正在发生着自然的、人为的、常态的、畸变的、缓慢的、迅疾的变化,据此,可以重新审视出版主体的出版行为与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系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