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大学出版浅析(中)

2011-12-29甄西

出版参考 2011年23期

  二、大学出版社之于大学,正在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日本大学出版走到今天,有着必然和偶然的原因。
  1.不能实现产业化
  至少在明治时期,日本个别大学就有出版活动。到了当代,从事出版活动的日本大学比比皆是。然而,“历史悠久”的日本大学出版,却始终不能产业化。原因就是,在日本,干什么都讲究名正言顺,各司其职,做什么吆喝什么。比如,日本大学的“正业”,向来被认为是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他业”都是围绕这个“正业”运转。大学里的“出版业”也属于“他业”,主要作用也只是服从、服务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
  不过,日本大学出版从业者一直不甘心,总是希望大学出版“出人头地”,与所属大学平起平坐。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几十所大学的出版部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上述的大学出版部协会。从成立之初,成员单位对协会的“事业法人”登记就不满意,认为这样不利于“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大学出版“做大做强”。接着就致力于变更成“企业法人”的登记。不曾想,为了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竟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而最终变更的登记还不是“企业法人”,只是含义模糊的“中间法人”。
  2.不能执教科书出版之牛耳
  从出版分工来看,出版教科书应当是大学出版社的天然职能。但是在日本,情况要复杂得多。比如,日本每年发行图书约14亿册,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约为1.4亿册,经过多年竞争淘汰,这已基本成为以东京书籍出版社为首的四五十家教科书出版社分食的“蛋糕”,日本大学出版社想插也插不进来。
  出版大学教科书,无疑是日本大学出版社的“独食”,然而,由于日本大学使用教科书五花八门,让日本大学出版社苦不堪言。日本大学使用教科书一般奉行“拿来主义”,首先使用欧美国家经过反复修订、被教学实践验证的经典教科书;其次使用本国已有的也是经过反复修订、被教学实践验证的优秀教科书;第三是使用教授的讲义或由教授“钦定”的自编教科书。不仅如此,日本大学向来还对新编大学教科书表现谨慎,基本上不会实施“大学教科书精品战略”,即使每年有“新编大学教科书”出版,品种也非常少,发行时也不会贴上“精品”标签促销。综上所述,即便是在大学教科书出版领域,日本大学出版社的“用武之地”亦非常有限。
  3.不能引领学术书出版之潮流
  日本大学教授个人出书,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用英文写的优秀学术著作,首先争取在欧美国家出版社出版;用日文写的优秀学术著作,主要在日本大学之外的大型综合出版社或实力强大的学术出版社出版;用日文写的不太优秀的学术著作,才在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果说日本出版是以日语为主的出版的话,那么,日本大学出版就是以日语为主的学术出版。二战以后,日本大学出版的发展规模和影响程度,应当是二战之前无法比拟的。可是,当今日本大学的教授以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各类大型专业公司的专家,对日本大学出版社越来越视之若无。因为事实不断告诉这些精英分子,要在国际上扬名,必须在国际顶级英文期刊上发表英语论文,或在国内外出版英文专著。客观而论,日本的各大学出版社在日文学术著作出版方面游刃有余,在不是母语的英文学术著作出版方面,大都显得吃力和勉强。优秀的学术只有用优秀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的优秀;反之,再优秀的学术也会打折扣。
  日本“崇洋媚外”的“基因”也遗传在日本大学出版社那里——既希望像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那样出版全世界一流的英语学术著作,又希望像牛津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那样出版全世界一流的英语教科书、英语词典辞书,从而把自身升格为全世界一流的大学出版社,然而,实际效果相去甚远。日本大学出版的困境也许就在这里:一方面,在近似欧美大学体制的日本大学里,不能“忽悠”足够多的教授自掏腰包出书;另一方面,在母语日语的束缚下,不能出版足够多的优秀日本学术+优秀英文语言的学术著作、优秀外国学术+优秀英文语言的学术著作、优秀的英语教科书、优秀的英语词典辞书以及优秀的日语教科书、日语词典辞书。这样,日本大学出版之于日本大学,正在演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4.不能摆脱严酷的出版大环境
  尽管日本大学出版似乎游离于日本出版,但说到“大环境”,还必须正视日本出版对日本大学出版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996年,巅峰时期的日本出版,其销售总额为26900亿日元,而日本大学出版的销售总额为40亿日元;2010年,持续下滑的日本出版,其销售总额为18700亿日元,而日本大学出版的销售总额也下滑到25亿日元。从40亿日元到25亿日元,减少了15亿日元,日本大学出版似乎已凸显生存危机。覆巢之下,安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