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1-12-29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6期

  【考点阐述】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相比,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表明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有所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在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这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在题型设计上,一般设置四个选项,要求判断所选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
  高考语文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是要求考生辨析其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积累;当然,也须辅之以技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技法,以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以”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以”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意为“于是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意为“从那里”,以此代入第一句显然讲不通。
  三、语法切入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这两句是考查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都是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即在此处都是介词,意为“凭借,凭……的身份”。
  四、语境推断法
  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意为“他所pp9xlMcDY6JCVJZHGhlcprjX4GlbxIBQaSCo//A/O+g=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2010年高考语文18套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了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的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可译为“凭……的身份”)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如:作《师说》以贻之。
  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表示原因。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三、之
  (一)用作代词,分以下两种情况: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或“它”“它们”。如:作《师说》以贻之。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
  (二)用作助词,分以下五种情况:
  1.结构助词。作为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2.结构助词。作为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结构助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省去。如:何陋之有?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译时应省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关于“于”“其”的用法和意义,考生可按以上的方法作相关整理,在此不再赘述。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韩信将兵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②。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上:指汉高祖刘邦。②差:高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
  (2)如我,能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
  译文:
  3.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这个成语。
  答:
  4.从文中可以看出韩信与汉高祖刘邦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时珪(王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耻()君不及()尧舜
  (2)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
  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行年三十,无所容入,流弃莫执。于是乃拂拭短褐,自诣宣王,愿一见。谓谒者曰:“妾,齐之不售女也。闻君王之圣德,愿备后宫之扫除,顿首司马门外,唯王幸许之。”谒者以闻。宣王方置酒于渐台,左右闻之,莫不掩口而大笑,曰:“此天下强颜女子也。”于是宣王乃召而见之,谓曰:“昔先王为寡人取妃匹,皆已备有列位矣。寡人今日听郑卫之声,讴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①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矣。宣王大惊,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宣王曰:“愿遂闻命。”
  无盐女对曰:“今大王之君国也,西有衡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外有二国之难,内聚奸臣,众人不附。春秋四十,壮男不立,不矜众子而矜众妇,尊所好而忽所恃。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渐台五重,黄金白玉,琅玕龙疏,翡翠珠玑,莫落连饰,万民罢极,此二殆也。贤者伏匿于山林,谄谀强进于左右,邪伪立于本朝,谏者不得通入,此三殆也。酒浆沉湎,以夜续朝,女乐俳优,从横大笑,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此四殆也。故曰:‘殆哉!殆哉!’”于是宣王掩然无声,意入黄泉。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痛乎,无盐君之言!吾今乃一闻寡人之殆,寡人之殆几不全②。”于是立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择吉日,立太子,进慈母,显隐女,拜无盐君为王后。而国大安者,丑女之力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二》)
  [注]①干:求取福禄。②不全:指不能保全国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惟王幸许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谒者以闻/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邪伪立于本朝/得复见将军于此
  D.忽然而昂,喟然而叹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人不容乡里布衣,而欲干万乘之主,亦有奇能乎?
  译文:
  (2)无有,直窃慕大王之美义耳。
  译文:
  (3)一旦山陵崩弛,社稷不定,此一殆也。
  译文: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