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报告文学
2011-12-29李弗不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6期
【技巧讲解】
何为报告文学呢?简单地说,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茅盾先生的解释,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是发生的某一件事,所以报告具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新闻报道不同,因为报告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使读者如同亲身经历,并从其描写的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报告文学的阅读技巧:
一、抓标题。报告文学的标题常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所以命题者常常会就标题来提问。如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而《大海雄性的舞台》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部分,其使用的修辞手法通常有比喻、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
二、抓结构。报告文学,在结构的安排上大多非常巧妙。如《包身工》的作者夏衍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片段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一般来讲,报告文学的结构模式有总-分-总、倒叙、插叙、顺叙、一线穿珠式等。考生可以抓住这些去回答关于结构方面的问题。
三、抓点题的议论。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而报告文学却恰恰最需要作者点题式的精彩议论,这种议论往往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如: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光芒四射的年轻一代而骄傲。”(《扬眉剑出鞘》)
很明显,这段文字是一段议论文字,是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发表议论。读者读到这里,看到作者的议论便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的心声。命题者常常会就这方面来设题。考生只要把握好,就能快速解题。
四、抓字词句。命题者非常喜欢就报告文学的关键字词句命题,所以考生也应该善于抓住其关键的、有意蕴的字词句来解题。如:
(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8题)“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通读全文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很快就可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解答字词句的题目时,考生不能孤立地去看,一定要把它放置于全文或上下文的语境中去理解。这是解题的关键。
五、抓人物刻画和主旨概括。报告文学通常会就其人物刻画和文章主旨进行考查。回答人物刻画的题目,要从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入手,从细节描写入手;概括主旨的题目,考生可以运用“通过写……表现了……”这样的句式来组织答案。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塑料、唐朝以及现代人的不朽
□李汉荣
没有塑料的朝代,岂止唐朝,太多了,多到一时数不完。塑料以及塑料袋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以致泛滥成灾,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如今,化学制品和塑料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控制了这颗星球。
我们的文明,其实不妨视做被化学制品主宰的文明。这当然不难理解,我们发明了化学制品,盛情邀请了它们,崇拜并依赖着它们。化学制品渗透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看起来它们是在帮助我们的生活,其实它们是替代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用化学制品壮行,最后用塑料袋打包,塞进我们那一次性的激情、一次性的友谊、一次性的道德、一次性的知识、一次性的学术等,然后匆匆扔掉,扔进我们生命的终极彼岸——垃圾堆。两百年或三百年或一千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不小心挖出了这些东西,这些尚未降解、尚未溶化的东西,以为发现了珍贵文物,发现了宝贝。经过化验,他们大吃一惊:这是剧毒垃圾,在地下夜以继日不停地放毒,土壤、水、空气都被毒化了。难怪大地上草木稀疏,生灵灭绝,人心迷惘,诗意无存。他们绝望地望着那些古老的塑料袋,那些不朽的垃圾,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先人们啊,这,就是你们留给我们的礼物,这就是我们拥有的文物?”
在遥远的唐朝没有一个塑料袋,唐朝没有什么结实的东西。房子是砖木的,家具是砖木的,桥是砖木的,帝王的宫殿是砖木的,连神灵居住的庙宇也是砖木的,这些都会垮掉和朽掉。此外,唐朝冶炼的铁,一部分做了锄头、镰刀等农具,一部分做了镇边护国的兵器。铁是唐朝最结实的东西,但铁也会生锈,最终也会变成泥土。这就是说,在唐朝人那里,王朝、宫殿、器物、功名、财富,都是过眼云烟,都是速朽之物。什么是不朽的呢?日月星辰不朽,大地山河不朽,清风白云不朽。但是,唐朝人觉得,在不朽的大自然面前,人,无疑是匆匆过客,是速朽的、霎生霎灭的幻影。唐朝人不甘于在不朽的自然面前仅做个速朽的过客,他们觉得这样不仅对不起不朽的自然,也对不起速朽的自己。他们用不朽的心灵,不朽的诗,供奉这不朽的山河、不朽的天地、不朽的宇宙——这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速朽的人就超越了时空,有了与天地对称的不朽价值。
环顾疯狂的现代和同样疯狂的后现代,被钢铁、水泥、化学制品和塑料制品重重围困,被人造的不朽之物、不可降解之物重重围困,现在的人们似乎不屑于什么不朽,不相信什么永恒了。崇高的信仰、伟大的心灵、真挚的感情、深邃的诗意,这些源自生命深处又对应着宇宙终极奥秘的神圣之境,人却日益远离。人越来越拒绝着诗性,也越来越降低着人性;人不再相信不朽,因此甘于自己的速朽;人不再崇拜永恒,因此只痴迷于当下的欲望满足和片刻快感而放弃永恒的精神价值。
在多样的自然秩序里,人虽然只是普通一员,但他的存在应该体现大自然的深意,体现宇宙意识中最微妙最可贵的终极意识。我想,宇宙赋予人以别样的智慧和心灵,不是让人滥用于自我膨胀和自我毁损,也不是让人滥用于毁损赋予他智慧的自然和宇宙,而是要人用这智慧去沉思,去反观,去领悟,去超越,去帮助宇宙和万物,使之趋向于完美。
遗憾的是,人只求速成,热衷速效,甘于速朽,放弃不朽,除了无餍足的欲望追逐和本能快感之外,不再有天长地久的终极关怀。当快餐化、一次性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和文化方式,我们还能留下什么终极产品?我不无悲凉地想起了被我们无数次地用过一次即扔的那些细节、物品、生活,想起了深埋于地下的那些塑料制品,包括那些收殓了无数时光的塑料袋。
是的,谁说我们是速朽的过客,谁说我们没有留下永恒的东西?
我们有钢筋水泥浇铸的不朽森林,还有那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这些就是我们曾经活过、走过、路过的不朽证据。
(选自《读者》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1.作者说:“化学制品渗透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看起来它们是在帮助我们的生活,其实它们是替代了我们的生活。”如何理解“它们是替代了我们的生活”这句话的含意?
2.文中有一处是对后人挖到“宝贝”的想象描写,你认为此处描写好不好,可不可以删掉?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唐朝呢?
4.文章结尾说我们也留下了不朽的东西,是些什么不朽的东西呢?为什么这么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任何一个县都可借鉴“神木模式”
□陈磊
农民出身的郭宝成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个县委书记,得来时没有任何“投资”,所以,提拔干部也不需要任何“回报”。2009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年龄大了,胆子也大了。反正快退休了,有一天权力就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这就是他朴素的权力观。
没事的时候,郭宝成喜欢看书、下围棋。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省委党校两年脱产学习期间,光读书笔记,他就记了100多万字。一次,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到神木考察。他问起郭宝成:“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可能是觉得我说话还可以吧,所以问我。我坦率地回答:‘没上过大学,但读过不少书。’”郭宝成笑着说。
“在中国,还是一把手政治,很多事情要一把手同意才能干。”郭宝成说,这也可以回答为何多年前他就开始搞改革。拥有了“一把手”的权力,郭宝成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治县。新政先从教育开始。2008年,神木实施了全面覆盖城乡,包括高中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并且对学生给予每人每天5.5元的生活补贴。“县里还搞了一个慈善协会,有6000多万的经费,每年掏出几百万,对考上大学的困难娃娃进行补贴。”对于孤残儿童,郭宝成专门成立了一所学校,教给这些先天抑或后天有缺陷的孩子以技能。“让他们做一些手工艺品,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一些热心公益的老板们。”在解决教育问题后,郭宝成将精力转向了医疗。大规模的调研,证实了郭宝成的想法——县里面每年只需要拿出1.5亿元,即可实现“全民免费医疗”。这对于当时已经拥有二三十亿财政支配能力的神木而言,“完全不是问题”。
2009年3月1日,在调研了一年零三个月后,《神木县免费医疗实施办法(试行)》开始实施。身高1.8米的郭宝成自嘲为“傻大个”“山野村夫”,可他不是莽汉,他有“偷偷干”的策略——2008年9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陪同胡锦涛主席到神木考察。其间,李源潮问郭宝成:“你的富民政策还有哪些打算?”郭宝成回答:“实行12年免费教育后,很快就要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免费供养孤寡残疾人。”对于郭宝成的这个回答,李源潮很高兴地说:“你的这个想法很好,但与免费教育不同,免费医疗要慎重,要把制度设计搞好。”“当时,陕西省的领导、榆林市的领导都在场,尽管没有向上面打过一个正式的全民免费医疗的书面报告,可是我要干什么,都提前说了啊!”
结果却出乎意料,尽管从未声张,“神木医改”还是得到了超规格的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0多家国内媒体,法国《世界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海外媒体均大幅报道……郭宝成不大理解的是,一些媒体从一开始就对“神木医改”充满质疑。……一个无须言明、违背官场潜规则的是,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得郭宝成名声远播,风头远超诸多省、市领导,很多同僚“心里酸溜溜的”。后来,还是市委书记发了话:算了,神木全民免费医疗这个事,只是向各位通报一下,暂时不做结论。
“中国人就是这样,当官的坐高档车,住五星级宾馆,吃着山珍海味,没人说什么,为老百姓搞个免费医疗就不正常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33期,有删改)
1.什么是“神木模式”呢?通读全文,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文章有没有刻意刻画人物形象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的?文章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县委书记的形象呢?
4.请谈谈你对“神木模式”以及对县委书记郭宝成的看法或评价。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