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1-12-29王世辉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9期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执拗(niù)滂沱(páng) 戎马倥偬(zǒng)
  拈轻怕重(niān)
  B.瑰丽(guī)针砭(biān)怙恶不悛(quān)
  草菅人命(jiān)
  C.服帖(tiē) 讥诮(xiào)息事宁人(níng)
  数见不鲜(shuò)
  D.惭怍(zuò)酵母(jiào)力能扛鼎(kǎng)
  沆瀣一气(hàng)
  2.下列各句中,黑体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华南生物工程中心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科技人员含辛茹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他们独创的成晶技术,规模化生产出了世界上含量最高而成本又最低的活性植物黄酮原料。
  B.《有尊严的生活》一书中,很多散发着人性光芒的观点和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然而奇怪的是,在最近召开的研讨会上,有些专家、学者却对这部书不赞一词。
  C.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了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调查发现,这些事故的发生无不与某些干部作风不好、木人石心有关。
  D.作为第八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系列活动之一的“民族团结书画长卷”艺术作品展,在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出的22种少数民族文字书法楚楚动人,赢得了广泛好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代工制为主要方式的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上挤下压”,我国的代工企业只能靠大量接订单、降低人力成本保持利润增长。
  B.世界杯首次在非洲大陆举行,这不仅是整个非洲大陆重塑非洲形象、加快非洲复兴进程的重要契机,而且是主办国南非的巨大荣耀。
  C.新能源、光电子等名词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口头禅,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只是后危机时代的美丽光环?
  D.繁荣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但作家要想在这片生活土壤里捧出内容丰富的传世之作却非易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模式”这个词也逐渐在国内外媒体中升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又陷入了何种困局,如何才能改进它,使它朝好的方向发展。
  ①但“热闹”是一回事,对问题的“澄清”是另一回事
  ②重要的不是定性,而是从学理上深入、理性地来思考这个“模式”是如何而来的
  ③“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中国60多年的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
  ④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让这个词“名满天下”
  ⑤但“中国模式”的确存在困局
  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先生看来
  A.①③⑤②⑥④B.④①⑥③⑤②
  C.④③⑥⑤①②D.⑤①④⑥②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如何看待汉英文字混杂、
  母语文化及其他
  陈先义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历史传统,应该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先辈智慧地引用外来语,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一类词汇。现在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交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都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察的结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他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结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输入计算机表示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明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捍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9日,有删改)
  5.下列关于“母语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母语文化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纯洁的文化,但随着近年来洋泾浜汉语的流行,它的安全已经受到了影响。
  B.母语文化是民族主义精神的载体,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实质就是捍卫母语文化,延续民族主义精神。
  C.母语文化是具有强大的融合力的文化,它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
  D.母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必须坚决捍卫汉语言文化传统。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前,汉英文字混杂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行文中都出现较多,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已遭到侵害。
  B.汉字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通过改造、融合等途径,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C.“咖啡”“电话”都是通过音译而进入汉语的,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如今已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外来词语了。
  
  D.汉字具有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绝妙结合的特点,而且是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这都是它优于西方其他文字之处。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圣书字和楔形文字均已消亡的事实表明,任何文字都有其寿命限制,汉字也不能万古长存。
  B.当今社会盲目崇拜英语的根源在于对民族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这告诉我们,捍卫母语文化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信。
  C.在我们使用的词语中,有不少是舶来品,有的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由此可见,汉语言有办法应对外来语的入侵。
  D.汉字昂首进入计算机时代并成为联合国常用的文字,这说明它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的认识是错误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
  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八)
  8.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调职)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绝)
  C.自请愿徙诣魏郡(到……去)
  D.典好学问,贵儒雅(重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智谋的一项是()
  ①将整军,迁离狐太守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③攻蕃,破之,水道得通④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⑤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因参与平定兖州各县立下战功而得以升职,后又以中郎将之职统领了李整的部队,与程昱等人为官渡之战中的曹军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
  B.李典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在外的将领可以不听圣旨而自己做主。于是他和程昱等将领出击高蕃,打通被阻断的水道,完成了运输军粮的任务。
  C.李典在跟随夏侯惇抵抗刘备时,识破刘备的佯退计策,劝阻夏侯惇追击而未被采纳。待夏侯惇中了刘备的埋伏后,他又带兵救援,终使刘备撤军。
  D.李典向曹操提出自愿迁徙封地到魏郡,表示自己不是以此赚取声名,赢得了曹操的赞扬并被加封官职。在驻守合肥时,他配合张辽打败了孙权。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译文:
  (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tuò)笋壳。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
  (5分)
  (1)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诗经·卫风·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礼记·学记》)
  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虫子的声音
  耿翔
  虫子在《诗经》里练声,虫子是古老的。
  我在写《马坊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句话。或许在那一瞬间,有一些会发声的虫子,正躲在我的书房里有意识地叫了一声。这一声提醒我:不要忘了虫子的声音,它应该混合着马坊的天空和大地,集体对生活简朴的人群,发出过内心的祈祷。它会告诉我们,在这块襟怀坦白地接受一切生命的土地上,不能忽视每一个幼小的生命。它们在地下带着声音微弱地移动,其动人之态,绝不亚于那匹栗色的马,嘶鸣着在马坊的原野上飞奔。
  我也想起第一次读《诗经》,是在渭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水,我出神地读着《豳风·七月》。
  怎么没有想到,我伴着虫子的声音长大的那块叫马坊的土地,它在周朝的时候,就是豳地很温馨的一部分?知道了马坊在《诗经》里被颂扬,我就把有关《豳风》的诗篇捧在手上,对着渭河一口气读完。这次临水阅读的结果,促使我拂去那些在《诗经》里,也在马坊摇曳的庄稼,摇曳的草木,把虫子的声音认真地分拣出来,并且很小心地藏在心里最敏感的一个地方,听它近距离地鸣叫。
  事实上,我一生都爱听虫子的声音。
  或许,这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土地上得到的最大的恩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我的心能对事物存有一些真实的感动,存有一分向善的信念,至少不是那么冷若冰霜。我想这些,都是虫子的声音,更多地带着春天里的雨水,带着秋天里的风声,一个季节一个季节地塑造出来的。我也想,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我的内心的一些亮光,一定会被日子一天天吞食掉。
  
  请不要这么问我:有多少虫子活在马坊的土壤里?
  我的记忆里,只要能生长草木的地方,就一定生长着虫子。
  我在劳动中,发现虫子的身影无处不在。而留给我诗一样的印象,还是《豳风·七月》里的蟋蟀。
  这种最会歌唱的虫子,它们是寻着人的气息生存的。它们七月在野,它们八月在宇,它们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窗下。让我感慨不止的,是蟋蟀这种虫子,在长达数月的生命旅程中,要从田野上,一步步地走到人的身边,然后进入冬眠。我想,这些最有灵性和人性的虫子,应该是人身上的某一个部分。人的气息在村子上空的不断传递,决定着它们一生的方向和行程。
  这个行程,我在《诗经》里读过,在马坊验证过。
  我想虫子的声音,多半像我留在乡村的声音。如果有心,就能从一些虫子的声音里,听出我当年在劳动中,发出过怎样的悲喜。
  以我的经验,乡村的白天,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乡村的夜晚,也是被虫子的声音拉长的。许多时候,我是一个人被一坡的谷禾拥着,在田野的中心走路。不要以为人处在这样的场景里是幸福的,是可以向庄稼手舞足蹈的,是可以向天空放开嗓子的。其实不然,人会被压在一棵庄稼疯长的气势里,没有抬头的勇气。这时如果没有虫子,及时从身边向天发出求爱一样的声音,陷入庄稼和天空的重围,我真的不知道:万物的内心有多深?
  然而,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不是感激,也不是茫然。只想问自己:还想听虫子原生态的声音吗?
  记着把自己,按时放进马坊春天、夏天或秋天里。
  不论在《诗经》,还是在豳地,这些季节,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
  (选自《马坊书》,有删改)
  14.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插叙“第一次读《诗经》”的情景有哪些作用?(6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在那样贫瘠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虫子的声音跟随,我是走不过来的。
  答:
  (2)还是虫子的声音,每每在乡路上救了我。
  答:
  16.文章开头说“虫子在《诗经》里练声”,结尾又说春天、夏天、秋天“都是虫子练声的节日”,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7.综观全文,“虫子的声音”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怎样的意义?(6分)
  答:
  六、(15分)
  18.从下列4组词语中分别选取1个最恰当的,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的画横线处,使整个段落语意准确、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4分)
  (1)明白/明达(2)而且/但是(3)尽管/因为(4)已经/曾经
  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思考什么才是成功。他在《季羡林谈人生》中写道:“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
  (1)之至。(2),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确实,成功与个人的预期相关,而每个人的预期
  (3)价值观的不同,按理也应呈现出不同的标准。但当下,国人对成功的“预期”却似乎(4)有了标准答案。有专家表示,别看千军万马上路追求成功,但目的地其实差不多,无非就是那三个写着“名、权、利”标牌的地方。
  答:(1)(2)(3)(4)
  19.根据下面的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表达你对“脚印”的认识。句式不要求相同,80字左右。(5分)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留名”,实际上就是留脚印。
  脚印有大小。脚印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个头与脚型,而与自己所处的岗位有关。一般而言,可动用的资源多,可周旋的范围大,所担负的责任越大,其脚印也应该越大。
  脚印有深浅。
  20.下面是一段关于“90后”的评述文字,请分三条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20字。(6分)
  “90后”确实有一部分人对社会漠不关心,有很多事情他们都觉得不关他们的事,不过这只是小部分人。大部分还是有同情心、有责任感的。“90后”崇拜偶像其实更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个性特征,比如说喜欢姚明,主要喜欢他为人谦和大气;喜欢“快男”,主要喜欢他们努力实现梦想的勇气。我们首先应该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这一代人的优点,因为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追求,勇于创新,乐于沟通,积极向上,独立性强。他们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
  答: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喧嚣
  我想静
  有一种声音偏偏不肯
  找个缝隙就进来
  把我的思维掏空
  这个可恶的噪音
  来自生活的隔壁
  对付它的唯一办法
  就是弄出更大的响动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