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小记
2011-12-2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9期
车抵四川阆中,天已薄暮。还在南充过来的路上,朋友就告之,已为我在阆中老城的水码头客栈订好了房间。乍一听“客栈”这两个字,心里头便暖暖的,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因为这个词不属于现在的时代,填充它的内容,除了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就是唐宋明清时期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了。
及至踏着松影一般的暮霭来到水码头的门前,看到门楣上悬着的乌木匾店号以及一进五重的深深院落,我真的以为一脚走进了唐朝。
我们经常夸赞时代的进步,若认真探究,则这进步都是功能上的发展,并非有质的改变。譬如穿衣,只不过从围着兽皮发展到布匹毛料;于交通,则从独木舟发展到轮船,从毛驴儿发展到轿车;于饮食,从茹毛饮血发展到珍肴玉馔;于栖身,从岩穴发展到多功能的住宅。衣食住行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就是科技了一些,丰富了一些。这好比计时器,从远古沙漏发展到今日的电子钟,虽然更加精确,但是,我们因此改变了时间吗?
丰富也罢,简单也罢,激烈也罢,恬淡也罢,就像这客栈,虽然在别的城市里早就换成了宾馆、酒店之类的名称,但歇息下榻的功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但是,客栈之于阆中,却是非常的贴切。因为这两个词,都是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内容的文化符号。
嘉陵江绕城三面,若烟雨迷蒙,看城中参差的瓦脊,倒像是凫在水上的一大片乌篷船。但若目光远举,扭脖儿四下看去,就不难发现,嘉陵江如一条蜿蜒的青龙,游弋在万山丛中,被它守护着的阆中,像蛰伏于雨意中的一朵莲花,深藏于翡翠般的谷底了。
阆中的不可思议处,在于它的文化。在科举考试的年代,这一座小城里,出过114名进士,4名状元。须知整个四川才出了19名状元啊!如今,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参观古意盎然的楼堂亭园,衙署街坊,辨认建筑中的雕龙画凤、碑跋残绢,就会深切地感到,这里的风俗民情,无不浸透着温婉的书卷气。虽然,刘备的结义兄弟张飞在这里镇守七年,并死于斯,埋于斯。但阆中似乎完全没有受到他的暴烈的感染,它向世人展示的总是一份恬淡和儒雅。
却说住进水码头,行李甫卸,我就急不可待地走上长街闲逛起来。
深春的黄昏,在这座小城里,幽静而漫长。曲折而略显冷清的街面,伴我漫步的,除了张飞牛肉的香味,还有掺杂了鸟声的漫不经心的胡琴。一爿堆满特产陈列山货的店铺,仿佛一角园林;一座窗明几净、庭院生花的人家,仿佛一座空潭。身临其境,一些阴柔的词汇,如婉约、绵长、安谧之类,刹那间都生动起来,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把玩。这时候,你就会领悟到这座古城长生不老的奥秘,乃是因为它平静着它的平静,悠闲着它的悠闲。你千种诱惑,万般浮躁,与它何干!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现代文明身影千姿、魅力四射,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但有的城市,对异质的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浴足城,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恬淡的,略含着幽默的。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是夜,宿于水码头的阁楼上,听槛外嘉陵江的涛声,像听着一曲洞箫。这份悠然,让我想入非非。传言得道的高僧可以烧出舍利子来。我想,如果往古的文化能像高僧那样坐化,则这阆中的风俗民情,定可以烧出璀璨的舍利子。
(选自《中国小记》,有删改)
含英咀华
本文把时空转换作为叙述的经纬线,以“我”的直观感受作为记叙的红线,巧妙地将阆中古城描摹得饱含真挚之情。历史、人文、典故、建筑,如四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般,在向你讲述古城的过往时,并展望其未来。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比拟、夸张、对仗的修辞手法,像娓娓叙述故事的说书艺人,生动形象地向你描绘阆中数千年文化的积淀。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叙述与描写的融会,使得本文宛如佳酿,让你感到无比醇香,使你感到爽口沁脾,令你感到回味无穷。
思考练习
1.作者开篇从自己对“客栈”一词的理解写起,这样写有何妙处?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3.结合全文,概述作者“记”了阆中哪些具体内容,以展示其不“小”的感受。
4.作者感叹阆中在科举考试年代出过很多“人杰”,你觉得这是否与其平静、悠闲有关?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