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河
2011-12-29陈晶晶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29期
从《诗经》到《离骚》,从乐府诗到唐诗,诗歌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此后,泰山顶处,岳阳楼前,秦淮河畔……都沉浸在诗的梦里,有了寄托,有了生命。诗歌的传承与发展,从古至今,达到永恒的高度。
漫漫历史长河,多少英雄泪、亡国恨淹没在岁月里,泅渡不过,缓缓而逝。而诗歌却在历史的涤荡下愈加鲜活,以至到了今天,我们手捧诗卷,读出了雅致,也读出了那些或悲或喜的历史。也可以说,诗于历史中发展,历史因诗而生动。
汤因比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那么先贤们的诗便隐晦地传达了历史,他们需要后人同他们一起铭记,或许希望后人“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评述《离骚》有云:“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其实这正反映了在楚国末期,楚国屡次兵败被削地,怀王昏庸,楚国内部亲秦派和抗秦派之间的斗争剧烈。而屈原受人谗言,被怀王冷落,宁投汨罗,葬于江鱼之腹,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不可得,直到遇见杨家女,选在君王侧。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却终归成为马嵬坡下的泥土,不见玉颜空死处。正因此,一首《长恨歌》在兵荒马乱的唐朝里飘摇。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杜甫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国家的担忧在字里行间显现。而子美的“三吏”“三别”更是忧国忧民,饱含深情。
西湖歌舞升平,风光秀丽,靡靡之音让君王不理朝政。亡国恨,靖康耻,都在琵琶声中消磨殆尽,只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历史发展到今日,当古人将情感寄托于诗歌中,获得些许慰藉,今人也将一段民族解放之路,写入诗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江、大渡河、岷山……三军过后尽开颜。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毛泽东则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是沉重的,当历史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诗歌,诗歌便也在历史中滋润成长。我们不会忘记,中日甲午战争中“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耻辱,也不会忘记余光中的乡愁化作一道浅浅的海峡,诉说着不尽的思乡之愁。舒婷将对祖国的深爱化作一句“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在诗的国度里,不会排斥穷苦潦倒的人,也不会排斥未归的游子。
历史的长河,即使被遗忘也不曾停下追逐岁月的脚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诗歌的河,悠长,悠长,从寂寥的时光村落打马而过。
【作者系浙江省苍南县龙港第二高级中学高三(8)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