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炯诗文与后代名家名篇之比观

2011-12-29王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一、沈炯《长安少年行》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沈炯《长安少年行》是一首乐府诗,是作者晚期经历战乱后的作品,诗云:
  长安好少年,骢马铁连钱。陈王装脑勒,晋后铸金鞭。步摇如飞燕,宝剑似舒莲。去来新市侧,遨游大道边。道边一老翁,颜鬓如衰蓬。自言居汉世,少小见豪雄。五侯俱拜爵,七贵各论功。建章通北阙,复道度南宫。太后居长乐,天子出回中。玉辇迎飞燕,金山赏邓通。一朝复一日,忽见朝市空。扶桑无复海,昆山倒向东。少年何假问,颓龄值福终。子孙冥灭尽,乡闾复不同。泪尽眼方暗,髀伤耳自聋。杖策寻遗老,歌啸咏悲翁。遭随各有遇,非敢访童蒙。
  诗的前八句描绘了少年雄姿勃发的英武形象:骑着带脑勒的骢马,手拿金鞭,头戴羽冠,身披宝剑,在大道上驰骋遨游。然而下文并未继续写这位少年的轻生重义或任侠游乐之事,而是加入了一个“老翁”的形象。该老翁“颜鬓如衰蓬”,与英武的少年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的下半部分写老翁自述其一生的沦落遭遇,借老翁之口抒发对光阴易逝、富贵无常的感慨。老翁看到这位英气少年,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少小见豪雄”,与权贵为伴。接着描绘出当时长安欣欣向荣的景象:权贵风光、宫殿如云、国库充裕,作者极力渲染长安繁华的景象。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荣华富贵忽然变空:“一朝复一日,忽见朝市空”。今昔巨大的差异,不禁令人感慨世事无常,对奢华场景的极力描写,原来只是为了与后面的衰败景象对比作铺垫。梁朝由极盛到败亡的历程,对沈炯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所以诗人不免有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感慨。
  翻看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与《长安少年行》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代悲白头翁》云: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丈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但看旧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诗的上半部分是从开头到“岁岁年年人不同”。诗人由花的衰落联想到沧海桑田的巨变:“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由此进一步领悟到花开花落的周而复始和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写出了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下半首诗从“寄言”到诗尾。下半部分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白头老翁曾经也是美少年,和王孙公子在树下歌舞玩乐。“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是何等显赫风光。可是“一朝卧病”,无人相识,无法再享受“三春行乐”。昔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只剩下鸟雀在悲鸣。
  《代悲白头翁》与《长安少年行》的主旨是相同的。《长安少年行》通过“道边老翁”自叙其自少到老的经历,感叹时光易逝,富贵无常。刘希夷这首诗通过“洛阳女儿”的感叹和白头翁年少到年老的描述,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红颜易老、富贵无常的感慨。综合上述,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在主旨、结构、强烈对比手法等方面受到《长安少年行》的一定影响。
  二、沈炯咏马诗与杜甫《瘦马行》
  梁末的动乱对沈炯影响很大,使他流离失所,饱受患难。他的作品记录了梁朝社会的现实,反映了战乱中的悲惨民生。由于作者亲历战争,对于战乱带来的伤害有着切肤之痛,因而在诗文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有的是直接叙述,有的则是把自己的感慨和理想寄托于事物中,如《赋得边马有归心诗》、《咏老马诗》即是通过咏物来抒情,所咏之物是“边马”和“老马”:
   穷秋边马肥,向塞甚思归。连镳渡蒲海,束舌下金微。
   已郤鱼丽阵,将摧鹤翼围。弥忆长楸道,金鞭背落晖。
  ——《赋得边马有归0wlisyzhxHroMRhOugZrJodFt5cjNKIYnybh+8IGsGA=心》
  《赋得边马有归心》刻画了一匹边地的战马,回忆经历的沧桑岁月,思念中原。它是一首“赋得”诗,题目摘自王瓒《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曰:“‘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气寒而事伤,此羁旅之怨曲也”。由此可知王瓒这两句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沈炯深谙其义,浓浓的乡关之思贯穿其中。通过这幅“边马”图,读者很容易联想到沈炯的际遇。此段时期,江陵被西魏攻陷,沈炯与其他大臣百姓一起被掳至长安,经历了北上路途之艰辛,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到达长安后,虽受到魏人礼遇,但仍心念老母,恒思归国,经常以泪洗面:“泣沾襟而杂露,悲微吟而带风”(《归魂赋》)。诗中思归的“边马”其实就是作者自己。这首诗虽然是命题赋诗,但仍写出了战乱期间的真情实感。
  沈炯诗中“马”的形象,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经历,通过“马”表达自己的愿望,抒发对命运的感慨。“穷秋思归”的边马是作者被强留西魏时的化身,而“寻途不迷”的老马正是作者经历战乱却依然怀有报国之志的自我形象。咏马题材的诗虽然只有两首,但却有着很高的质量,反映了梁末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动乱期间文人的真情实感。
   “诗圣”杜甫亦偏爱咏马,在杜甫的笔下,有骅骝骏马,有强壮奔马,也有病困的瘦弱之马,无一不是诗人性格、抱负的寄托,同诗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这与沈炯咏马诗的写作宗旨是一致的。如杜甫被贬官时所作的《瘦马行》,刻画了一个被遗弃的瘦马形象,诗云: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这首诗作于乾元元年(公元578年)被贬官华州之后。杜甫上疏请求肃宗不要罢免宰相房琯,触怒了肃宗,被贬官为华州司功参军。诗中被遗弃的瘦马,与作者被贬的经历想类似,由此可知士人是借马以抒发心中的感慨。“瘦马”的骨架被薄薄的皮包裹,骨骼突兀,好像是一堵墙。皮毛有的已脱落,没有脱落的却是毛色暗淡。这是一匹孤立无主、被人遗弃的瘦马。“去岁”句写瘦马曾经是一匹驰骋疆场的良马。“骅骝不惯不得将”,由于偶然的失误,被主人冷遇,以至遗弃,只能与雁为伴。但诗人的心态是乐观的,仍然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杜甫《瘦马行》应该是受到沈炯两首咏马诗影响的。
  在创作旨向上,沈炯诗中马的经历、性格是与诗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借马咏怀,通过马寄托自己的愿望理想,哀叹自己的身世。《赋得边马有归心》中“穷秋边马肥,向塞甚思归”正是作者抒发被羁留西魏时的归乡之思。受此影响,杜甫《瘦马行》也表现出这一特点,把自己的所思所感附着于马。“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写的是作者受房琯案牵连被贬官华州之事,受到皇帝的冷遇,得不到重视,所以“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参考文献:
  [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版。
  [2]《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 2004年6月版。
  [3]《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中华书局 1977年9月版。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