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的形式演绎经典
2011-12-29李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摘要:由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以新颖的姿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青春版《牡丹亭》在改编后所独具的一些特点,阐明昆曲艺术的文化价值及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青春”;昆曲;经典
第二次观看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那悠扬曲折的音乐,古雅华丽的唱词,还有舞蹈般飘逸的身段动作,依然弹拨着我的内心。感受着典雅唯美的昆曲艺术,感受于四百年前的青春之梦,竟有蓦然回首之感,惊叹昆曲这一古老艺术虽然躲在灯火阑珊的角落里而远离了大众、远离了当下的人文环境,却不能收敛自身魅力如子夜丁香花般散发浓郁清香。青春版《牡丹亭》对原作进行了一些改编,使其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青春版”的剧本
青春版《牡丹亭》删减了原本,却丝毫没有背叛原著的初衷。在各种戏剧因素中,剧本是基础,也是统摄全剧精神、赋予其思想活力的核心所在。昆曲在明代的兴盛及其雅化、精致化,颇得力于优秀文人的参与,然而之后诸多不顾舞台演出效果的文人创作,也是使昆曲日渐远离群众、由盛而衰的一大因素。文人与昆曲的兴衰有很大的联系。“青春版”编剧小组在改编、演出的过程中体味了其中艰难,但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青春版”牡丹亭剧本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动:
首先,从线索的提炼来看,原作展现的社会内容广泛,除爱情之外,官场、民情、科考、征战,都有生动的描写,但舞台演出无法像文学剧本这样铺陈。“青春版”经过删削和严谨细致的捏合,将线索提炼为:主线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追寻,副线是兵乱,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隐形的“情”的线索,即杜柳二人与其家人、婢女、仆从等的情谊。
其次,在情节、唱词、宾白方面进行了删减。一是删去了许多枝蔓或过于写实的部分,利用多样的舞台手段,使戏剧开展更为简洁、浪漫;二是削减了有关典故,《牡丹亭》是一部相当逞才使气的作品,人物言语皆有出处——用典之多是逞才的一个表现,但是一些典故过雅、晦涩难懂,难免成为观众理解的障碍,因此进行删改是必要的;三是对插科打诨和某些情色内容的处理。
第三个层面,是角色形象的塑造与变化。青春版《牡丹亭》将大家闺秀外在的端妍知礼与豆蔻少女内在的聪明娇憨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例如“闺塾”一幕中,陈最良与春香发生了冲突,杜丽娘并没有直接加入春香,成为冲突的一方,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情绪变化和让人感觉真实的假打动作,巧妙智慧地处理了陈最良和春香的矛盾,沈丰英的表演让我们觉得这出戏并不沉闷,虽是大家闺秀,但也不失偏颇地展现了杜丽娘活泼可爱的一面,这符合观众的心理偏向,从而也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波澜。
无论对原著做了哪些方面的改编,他们都围绕着原作的三个本质层面而展开:一是哲学观念的层次,即情理冲突、人性解放的思想主线;二是故事的层次,即在极具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叙述一个神话式的爱情故事;三是表演的层次,即极具舞台美学意义的曲词、宾白、动作、场景设计。毫无疑问,这三个层面是《牡丹亭》最具有文学性、戏剧性的所在。
二、“青春版”的演员阵容
青春版《牡丹亭》一反传统,大胆启用了风华正茂的青年演员,首先这些青年演员在形象上吸引了很多观众,这是昆曲新的突破和重要的创新,也许有人会质疑他们的能力,但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他们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不可否认,演员的唱功固然重要,然而老演员在视觉上就不如年轻演员那么赏心悦目,昆曲作为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才有永久存在的可能。年轻演员的加入不仅为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戏剧的表现形式更加朝气蓬勃。
三、“青春版”的造型布景
从演员造型、服装,到布景、灯光、舞美,青春版《牡丹亭》都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充满了中国古典的风韵,也富添了青春的朝气。那典雅唯美的视觉效果仿佛是让人进入了如诗如梦的幻境。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充满朝气,扮相俊美,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娇艳妩媚,万种风情。于远观之中,那低眉颔首的羞涩神情,那水袖轻拂的盈盈身段,那柔美细腻而又情真意切的唱腔,一个端庄秀美、柔情似水又内心对爱情热烈渴求的宋代大家闺秀,就这样把我们带进了她生生死死的爱情神话。其中服装以淡雅素净为主,颇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水墨江南的雅致。在“春梦”一出里所有衣服都是以白色为底,杜丽娘的白色纱裙上镶绣着翩翩飞舞的蝴蝶,在心理象征的世界中,蝴蝶可以象征自由、美好,也可以象征灵魂和死灭。在梦里,她和柳梦梅就像彩蝶一样飞舞在花团锦簇的原野中一般,自由地接受着甜蜜爱情的滋润。在现实里,他们可以超越生死,追求自由,如梁祝化蝶双飞,躯体死亡并不意味着终结,反而是灵魂的解脱。蝴蝶所象征的是一种唯美、清雅、敏感而脆弱的性格,这正是杜丽娘性格的生动写照。柳梦梅的白色褶衫上则是充满生机的红梅枝条,暗示了他的名字,也突出了他的身份——清雅俊逸的书生,同时梅花历来被看做传喜报喜的吉祥象征,也预示着爱情的春天。青春版《牡丹亭》以现代舞台的表现手法营造古老的浪漫爱情,从而达到观众的认同与视觉盛宴之感,其中所蕴含的人性与文化的精神内涵也上升为一定的哲理意蕴,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昆曲的神韵所在。
四、“青春版”的表演形式
动作是戏剧艺术的魅力之本,在舞台上演员有时台词并不多,只是通过精妙的动作和舞台展现来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由此向观众传达出超越具体台词的信息和含义。青春版《牡丹亭》中演员的表演动作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比如舞蹈动作经过意向、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变的更加优美。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二人戏中,柳梦梅载歌载舞时,杜丽娘随之起舞,笛声悠扬,音乐灵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尽显才子佳人的温婉风姿。缠绵的舞蹈动作中流露出了万般柔情,他们先是以扬、翻袖来表现两人初见时的喜悦、兴奋的情状,杜丽娘的羞涩、风骚,柳梦梅的惊艳、勾引,二人表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心动的神情和身段表演正是顾盼生辉,媚情四射。接着两人以穿袖、搭袖来表达彼此爱慕的感情,表示感情的急剧升温,越来越近,伴随着曼妙的曲韵,演员和观众都进入了真情的世界。那种直接、那种纯粹,不仅得力于演员舞蹈天赋的袅娜轻盈,音乐感觉的准确灵敏,更源于演员内心熊熊燃烧的爱情火焰及其青春张力。最难忘身着白衣的两人云雨后在众花神的背景下边舞边唱,两个人的对舞如痴如醉。“离魂”中,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之下,身披红色大斗篷,缓缓走向舞台深处。渐行渐远的杜丽娘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之际,音乐骤响,黑幕之上一束亮光,那种美感真是勾人心魂。青春版《牡丹亭》行云流水般地谱出了一曲美妙脱俗的爱情乐章。
青春版《牡丹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采用了现代的舞台技术,既具有鲜明的雅化特征与唯美风格,又折射出了时代的风容神采。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在古老昆曲艺术里,人们会发现 ,在人物神态的诗意迷离中,获取的是古典美学的神韵;在唱腔的委婉悠长顿挫抑扬中,捕捉到的是传统的天籁;在举手投足的精致典雅中,放下的是尘世凡尘的庸俗。
昆曲能够使人感觉到做为一个中国人的优雅,以及我们这个民族身后博大悠远的文化艺术背景,它是中国人重新找回文化个性的凭证。正如白先勇先生在《我的昆曲之旅》中所说:“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能够把歌、舞、诗、戏糅合成那样精致优美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别的表演艺术里,我还没有看到过,包括西方的歌剧芭蕾,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终究有点缺憾。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或意向来。”
打造《牡丹亭》,是为了昆曲的传承,白先勇先生希望借《牡丹亭》培养一批人才,在观念方面给昆曲界一点启示。白先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用一生来表达和证明的,昆曲成为他表达热爱最强烈的方式,正如《牡丹亭》中唱到:“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生死。”青春版《牡丹亭》以新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获得了可喜的效应。没有传播就没有繁荣,我相信中国戏曲艺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势必再焕盎然生机,并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来感动和荡涤现代人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著:《我的昆曲之旅》[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 白先勇策划:《姹紫嫣红牡丹亭》[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汤显祖:《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 余秋雨:《笛声何处》[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
[5]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