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古典诗词中数词的模糊性
2011-12-29史玮璇王丽静张立艳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使用具有模糊性的数词,其语义由精确转变为模糊,本文着重分析了数词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具体体现,以及数词模糊性所达到的修辞效果。数词模糊性的使用,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具有了含蕴不尽,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古典诗词;数词;模糊性;修辞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含蓄隽永,高度凝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古典诗词的模糊性表现在描述对象的不确定性上,只有不确定的客观对象,才能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动态性,多样性,灵活性,才能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及思维空间。而数词的模糊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数词在古典诗词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表现形式,从而解读其在古典诗词中的修辞功能。
二、数词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具有明晰性,也具有模糊性,它们处在语言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互相依存,由于它们的同时存在,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灵活性。数词,作为自然语言中的一员,必定具有自然语言的这两个特性。数词需具有明晰性,否则人们就难以进行商品交换,然而对于许多东西,虽然人们要给予计量,但是并不要求那么精确,因此就产生了模糊数词。此外,有些原本表示精确概念的数词,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转化为模糊概念,以便给读者传达一种模糊意境。在古典诗词中,这种表达屡见不鲜。例如:
(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例(1)中,“三两枝”是虚数而非实数,突出了早春的“早”,虚则空,空则灵,把空间留给读者的想象去填补,读者的想象调动起来了,诗境就活了,诗味就浓了。
三、数词模糊性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是讲究“遣词造句”的艺术形式,诗人在写诗时非常注重“炼字”,这其中锤炼的字大多是模糊语言,而诗人对数词的选用,更使诗词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古典诗词中数词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数词的虚化上,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使用数字“一”至“十”,以及“百”、“千”、“万”等,极言其少或极言其多。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例(2)中,“一枝”是虚指,在此表示少,但突出的却是“早”,“一”字的妙用,一切合了“早春”的立意,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两个数词连用,使得这些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和谐自然。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3)中的“七八个”、“两三点”都是虚指。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画。
四、数词模糊性的具体体现
1.数词语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
数词既可以表示确数,也可以表示概数,表示确数的数词在刚产生的时候都是精确的,否则便达不到计数的目的;后来由于修辞的需要,某些数词有时不再表示确数,而具有了它模糊的一面。例如:“半”表示“1/2”时是精确语言,如:“半个圆”、“半升水”等,而表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时则具有模糊性。例如: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以上例句中的“半”并不是精确的数字,而是模糊化。
2.数词在使用中所具有的模糊性
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词原本都是精确语言,但是在诗句的使用中虚指的时候,就转化成了模糊语言,而具有了模糊性。例如:
(5)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例(5)中“三百”虽是确数,但却是虚指,此处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愉快豪迈心情,至于诗人的心情好到什么程度了,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了,这种模糊美也只有读者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得到。
五、数词模糊性的修辞功能
古典诗词之美,在于诗中各种形象创造的意境美,而意境美往往展现的是一种模糊美。创造诗歌模糊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模糊数词语言。数词的使用灵活多变,发挥了多种修辞作用,数词在古典诗词中可行成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来体现其数词的模糊性,从而使整首诗含而不露,意境深远,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1.夸张
诗中常常运用极度夸张的数词来增加意象的生动性,形象性,这些数词在内涵和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表达了强烈的模糊修辞效果和感情色彩。在古典诗词中,数词模糊性的修辞功能中夸张功能体现的最多,通过看似精确实为模糊的数词,来对客观事实进行渲染夸大,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例如: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例(6)“三千丈”,实数虚指的夸张的艺术手法,此句是写“愁”的千古名句,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三千丈白发”的夸张手法的使用而产生的惊人的效果,把诗人极深的愤恨和抑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对比
古典诗词中运用数词来对比,就使得对比更加明显,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7)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例(7)中,用概数“三千”和“一”形成对比,显示出后宫嫔妃之多,但是都不抵一个杨贵妃,充分体现了皇帝对杨贵妃的宠爱。
3.对偶
数词在古典诗词中对偶的运用,就使得诗词更加凝练,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有对称美,有节奏感,音乐美。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例(8),数词“两个”、“一行”是虚指,对偶的使用,使得整首诗读起来很欢快,传达了诗人无比欢快的感情。
六、结语
古典诗词中的数词使用具有不确定性,正是由于不确定的特征,才使得数词具有了模糊性,从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模糊修辞手段,使得诗词具有了无限性,灵活性,多样性。给读者提供了审美想象的空间,整首诗词的丰富的内涵也随着数词的模糊性而表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黎千驹.模糊语义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秦小红.唐诗中数词的语义模糊性及其英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