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的互文性翻译
2011-12-29龚萍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摘要:很多电影片名都有含有互文关系,文本互文语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参照了大量的电影片名翻译实例后,本文从互文语境的角度,提出三种电影片名互文翻译策略:实化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替代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和虚化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语境;电影片名翻译
互文性理论(又译为文本间性)由法国符号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吸收,这种侧重联系、影响的互文性理论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无疑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本文中,笔者拟运用互文性理论运用到汉英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去,从互文语境的角度探讨电影片名的互文翻译策略。
一、实化互文语境
实化原语片名的互文语性是指在译语中全部或部分地再现原语片名的互文性。由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有些文化概念被译入语观众所熟知。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会把原语片名的互文性全部保留在译语中。
例1:Seven-year Itch《七年之痒》
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著名代表作Seven-year Itch被翻译成《七年之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该片中她站在行人道旁被地底传达室来的一阵风将裙子吹成波浪状的镜头已成影史上最令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场面之一。剧情描述中年男子汤姆.尤厄尔在妻子离家到乡间度假时产生了七年之痒,对刚搬入楼上的女房客玛丽莲.梦露产生了性的幻想。而在想象的过程中,他的道德观念和自己的贼心不断发生冲撞,最后他作出决定:拒绝诱惑,立刻赶去妻儿所在的度假地。Seven-year Itch是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中,意思是每隔七年,人的心灵中就会升腾起换换口味的渴望,特别是在婚姻和男女关系方面。现在这个成语已经进入汉语,并被广泛用来描述婚姻关系中出现的类似问题。由于中国观众对这一文化概念的了解,译者对原语片名的结构互文语境和语义互文语境都有保留。
例2:Forest Gump《阿甘正传》
美国大片Forest Gump是以主人公“Gump”的名字来命名的。该片讲述的是弱智者Gump,以朴实、诚实、守信、认真、勇敢、专一创造奇迹的故事。影片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主人公的名字Gump在英文中是指“笨蛋、 傻儿” [2],有很强的互文性。但如果将主人公的名字直接音译过来,则对中国观众没有提示意义。译者保留原语片名的主人公的名字“甘”,并增加一些迎合译入语读者口味的互文语境“阿”和“正传”,将片名译为《阿甘正传》。该译名忠实传达了影片的切入视角和内容,同时又切合中国的文化传统。此片讲述了甘的人生经历,中国文化习惯将之称为“某某正传”。汉语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亲近的称呼,用“阿甘”来称呼片中主人公缩短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四个字连在一起,中国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并能猜出影片的大概内容,使中国观众对这部从拍摄手法到拍摄理念完全西方化的影片产生好感和认同,避免了由一个陌生的外国人名所带来的距离感和生疏感。[3]
二、替代互文语境
替代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是指译者用新的互文语境全部或部分替代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译者用来替代原语片名互文语境的文本都是其参照译语中的强互文性文本创新出来的。
例3:《梁山伯与祝英台》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反映凄美爱情故事的电影的英文译名为Romeo and Juliet in China。《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传唱千年的经典爱情故事,但如果将影名直译为两个人名,则该片名对外国观众来说是弱互文性的。因为多数外国观众根本不了解这个民间传说,这样的译名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提示意义。因此,在翻译片名时,译者用这个对西方观众来说具有强互文性的Romeo and Juliet来代替“梁山伯与祝英台”。译者这样处理,巧妙地运用互文因素激发译入语观众记忆存储中熟悉的文本和已有的文化知识,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影片主旨,适应了西方观众的文化心理,更能引起思想的共鸣。
例4:Hobson’s Choice 《霍布逊的选择》
影片Hobson’s Choice曾被误译为《霍布逊的选择》,主人公的名字就是Hobson,看似切题,其实与电影情节大相径庭。该片名来自于习语Hobson’s choice,本意为“无可选择”,影片正是描述了鞋店老板Hobson先生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同盟的反对,于是屈从了她们的故事。[4]因此,译者用在汉语中有强互文性的俗语“女大不中留”作为其译名,让中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题材,并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虚化互文语境
虚化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是指在译语中不保留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并不总是能够在译语文化中找到能反映剧情的互文语境,或者原语互文语境与译语互文语境相悖。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会去除原语片名的互文语境。
例5:《十面埋伏》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2004年最具影响力的华语影片《十面埋伏》,片名出自中国古曲“十面埋伏”,用来形容四周危机重重,这一概念对于外国人是不能理解的。因此,译者根据剧情直接译作House of Flying Daggers,以影片中的武侠门派命名电影,让观众对影片题材一目了然,进而引发观看欲望。
例6:《红色恋人》 A Time to Remember
影片《红色恋人》讲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段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片名中的“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总是和革命、进步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红色代表愤怒和危险。该片译为A Time to Remember,译者虚化原语片中的互文语境,意在有效地避开了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象征;同时译名反映了电影的主题——不能忘却的美好回忆。
总之,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译者在不同的情景下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重构译语文本时,互文性把文本中未出场的也放在考虑之中,因此互文性给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吕俊教授认为“互文性给译语文本重构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现象学范式。现象学范式是横向超越在场的事物……超越到未出场的,即不在场的事物上去。” [5]在本文中,笔者从互文语境转换的角度探讨了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笔者认为原语和译语中对应文本互文语境的量化研究及其对比研究,将会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运作平台。
参考书目:
[1]Kristeva,J.Semeiotike.Recherches pour une semalyse[M].Pails:Seuil(translated as 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ited by L S.Roudiez,translated by A.Jardine,T.A.Gora and L S.R oudiez.Oxford:Blackwel1)1969:66.
[2]龚萍、申丽.英文电影片名的文体学探究[J].电影文学,2011:(1):155。
[3]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23。
[4]张红敏、张弘. 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J].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