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里.斯奈德生态诗学的道家意蕴
2011-12-29曹玉麟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摘要:加里·斯奈德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大多体现了诗人的生态意识,即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除了生态主题外,斯奈德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多种文化,从而形成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 本论文通过对斯奈德诗歌的分析,着重探讨中国道家思想对斯奈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道家思想;生态诗学
加里·斯奈德是一名伟大的后现代诗人,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不同于传统的英文诗歌。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斯奈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风格,其中中国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创作的过程中,斯奈德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态诗学中,开创了诗歌的新纪元。本论文试图揭示斯奈德生态诗学的道家意蕴,首先简要介绍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对待自然的观点,然后深入分析斯奈德是如何吸收这些观点,并将其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最后论述了诗人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生态诗学,提出了“本土意识”、生态乌托邦以及深层的生态观。
一、道家思想的生态观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庄子为中国的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形成了系统的关于政治、哲学、社会、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同时提醒人们要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总的来说,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道生万物,天人合一。《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思想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所有万物都源于同一个本源“道”,那么万物之间应该和谐共生。道生万物,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的主要原则。
第二、自然无为、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认为,“自然”状态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尽量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呢?道家提出的方法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行动,,而是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根据客观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以无为的态度去为。
第三、物无贵贱,万物齐一。道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如人一样,都有依照自己本性生存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践踏这些权利。道家提出 “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观点,就是告诉人们,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价值主体,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建立一个朋友般的亲密关系。
二、斯奈德对道家生态观的运用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作品,作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斯奈德认识到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缺陷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将古代中国的哲学融入到自己的诗学中。他吸取了许多道家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态创作之中。我们可以在他的诗中发现许多与道家生态观相似的观点。道家思想给诗人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理解自然的方式。
首先,斯奈德认为,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关系就是形成完美的“同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正是道家 “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我们从他的许多诗歌中都能看出这种思想的表达。在《松树冠》一诗中,斯奈德表达了人与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和谐共存的理念。
在蓝色的夜里
微霜,天空散着微光
月儿明
低垂的松冠雪蓝
融入天空,霜,星光
靴响嘎然
兔的足迹,鹿的踪影
我们怎能知道
该诗前六行为写景。蓝色的夜空笼罩着淡淡的雾气,月光泻下,星光满天,平添一层朦胧。松冠上盖着一层薄霜,在蓝天的映衬下,月辉呈现出一抹淡蓝色的弧线,融入背景之中。第七行引入人的活动,但空山不见人,只闻“ 靴响嘎然”。“ 靴响嘎然”与“ 兔的足迹,鹿的踪影”并置呼应,暗示着人与自然中的其他生命的和谐共存。
斯奈德的“人与天合一”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把人类与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整体角度出发,从人与自然互为一体的视角着眼,合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如《八月中旬于苏窦山守卫台》:
山谷下,一袭如烟的雾
三天热,在五天的雨后
锥果上,长出树脂
新生苍蝇,飞过岩石,掠过草地。
读过的书,我不再记得
几个朋友,也住在城里
喝着锡杯里冰冷的雪水
俯瞰千里
穿越高旷宁静的空气。
诗中的自然景物一一呈现,显露作者的真心自性。“我已记不得读过的书”,自我消融于宇宙万象之中,消泯了知见,在大自然中欲辨已忘言;最后,自我也融化在山雾蒙蒙之中——身与物化、物我同一。
三、斯奈德对道家生态观的发展
通过对斯奈德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将中国古代哲学运用于自身的写作中。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对道家思想的表面理解,而是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观,提出了“本土意识”以及生态乌托邦等思想。
与大多数垮掉派诗人的作品不同,斯奈德的诗歌以自然为主题,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自然深深的热爱使他具有独特的话语权。他认为现代社会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给自然带来沉重的负担,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因此,斯奈德抨击现代文明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但他并不笼统反对城市生活,也不笼统贬低人类和人类社会。他认为,任何生活方式都可接受,只要它不与大自然相悖而行。人要恢复人性,保持自身价值,就必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保持直接的联系。这种思想在诗作《进山》中被完美地体现了出来:
他爬到浪花飞溅的溪涧边上,
他沿着平板似的岩石向上走,
他把手指放到水里,
他转身走向隔在一边的水池,
把两只手放在水里,
把一只脚放在池里,
把几块石予仍在池里。
他用两手拍打水面,
他高叫,起身站立,
面对激流,面对高山,
举起双手,三次高喊。
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与自然的对立消失了,有的只是作为自然的一员而感觉到的愉悦,与自然沛然一体的悠悠自得。自然远不止于为人之伴侣,它还能抚慰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心灵。诗人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展现了生态危机时代人类对诗意生存家园的追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在诗的内涵中得以表现,体现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内涵。
结语
通过对斯奈德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作品中蕴含的道家思想。斯奈德作为一名广泛涉及生态、文化、社会、性别等领域的优秀诗人,他将我们引入了一个独特的诗学空间。正是通过与中国道家思想的融合,诗人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斯奈德的诗学的意义就在于,他在书写的同时也向读者昭明了他的多元文化的观点,表明当今任何文学都不能独立地存在,只有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相互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斯奈德的诗歌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时代中对人文精神的一份坚守和对“生态乌托邦”的守望。生态书写成就了斯奈德这位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也为美国当代诗坛增添了一抹与众不同的、特异的瑰丽色彩。
参考文献:
[1] Clarke J. J. The Tao of the West [M]. London:
Routledge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