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膜拜者
2011-12-29雷超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6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分析了他作品的主题,指出他作品纯净与深远之美的魅力和成就所在。
关键词:华兹华斯;大自然;纯净与深远
一、一生钟爱大自然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曾在剑桥的圣约翰学院就读。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大自然充满爱恋。在假期里,他经常到风景如画的自然界去游览。另外一个对他生活影响很大的事物便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激起了他的热情,点燃了他的灵感与想象。大革命对他而言是自由世界的新曙光。他只身来到法国,在革命最高潮中生活了一年多。1793年英法之间爆发战争使华兹华斯心碎不已,但他依旧同情法国的革命事业。他早年在大自然中的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1797年,他结识了科勒律治,两位大诗人成为知心密友。他们合作完成了《抒情歌谣集》。1799年,华定居在最迷人的英格兰大湖区。诗人骚塞、科勒律治也居住在同一地域,三人并称为著名的“湖畔诗人”。晚年的华兹华斯确立了他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并与1843年压倒骚塞成为“桂冠诗人”。
大自然对浪漫主义者来说,是诗人用于联想的丰富素材,并且成为许多名篇巨著的主题。华兹华斯是最亲近自然的诗人,他把自然看作:是自己心灵与道德的护士、导航及侍卫;是心智纯洁与精神融通的源泉;是伟大的老师;是连接人类与上帝的云梯。
二、创作的两大主题:自然与人类生活
华兹华斯的第一部诗集《描绘速写——傍晚漫步》是以18世纪对大自然的感受传统写就,而《抒情歌谣集》却与他早期作品的风格大相径庭,尤其是语言的尽量简练自然,对穷苦人不仅有着笼统的,还有特别的关心。华兹华斯为1800年版《抒情歌谣集》增补的诗歌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序曲》的创作始于1790年,1805年完成,经历了大幅度的修改于1850年在作者去世后发表。许多评论家将《序曲》看作华兹华斯最伟大的作品。1807年《双卷诗》(Poems in Two Volumes )发表,这部诗集包含了作者大部分创作精品,尤其是绝佳的“颂歌:永存的暗示”,自传式叙事诗“决心与独立”,以及许多著名的十四行诗。
按照主题,华兹华斯的短诗可分两大类:关于自然的和关于人类生活的。
华被称为“大自然的膜拜者”。他能洞悉事物,并将其细致入微的剖析给读者。短诗“麻雀巢”、“致云雀”、“致杜鹃”、“致蝴蝶”正是他理解自然之美的天才的写照。其余的诗,比如“我如行云独自游”、“傍晚漫步”、“我心驿动”及“厅特斯教堂”等都是关于描写自然风景的佳篇。华兹华斯的创作就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找寻素材,将最平凡、最实际、最简单的主题写得出神入化,美轮美奂。“我如行云独自游”是英语诗歌中的奇葩,也是华兹华斯诗歌的典范,精工细作,空灵典雅,情文并茂,讲究形式美、语言美、节奏美和意境美。读起来如琴声流水,悠扬、轻快、谐美。诗人在描写让人心醉的美景的同时,又将激情沛然灌注其中。英格兰的怀河谷是是游子之心回归的静园,诗中对这里的描写传达给读者一种栩栩如生及永恒不灭的自然规律。在目力所及的外在美景下,诗歌还表达了一种道德精神,一种在变幻多彩之中的完美的感觉。但华的诗歌又超越了这种道德的体现。他深知自己与一切事物至高无上的联系,因而大自然便成为使人沉迷的力量,以及揭示人内心活动的动力。对华来说,大自然是人类想象与心智的代替,体现出人类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发展。是大自然赋与他“充满和平的力量与知识”。华兹华斯回归大自然无疑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卢梭的影响。卢梭用明澈而又有诗意的风格歌颂“自然人”。他在轰动一时的《社会契约论》里开宗明义地大胆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其枷锁中。”卢梭主张人类回归自然,认为大自然能改善人的性情,强调儿童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卢梭的这些主张,以后在华兹华斯的许多诗篇里都得到反映。
华兹华斯认为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应该是文学的主题。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百姓的喜yb58sGhM4v1WOMXMSlPhTu7wu4tZAzTi/bfBtKQmK8g=怒哀乐。诗人心中充满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当我们拜读他的作品如“荆棘”、“水手的母亲”、“麦克尔”、“玛格丽特所受的折磨”以及“老坎伯兰的乞丐”,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贫穷、犯罪、疯狂愚蠢、纯真失落、隔绝的苦难及绝望之中。“露西”一篇以简明的抒情笔法以及时时出现的节奏这种绝妙的艺术之美,描述了一个乡村姑娘远离尘寰,在偏远之地的幸福生活。这些表述爱情与失落的诗歌在精美而简洁的前提下,抒发了作者对时间和死亡的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诗作“白痴男孩”以没有理智的头脑去洞悉生命的本质,比正常心智的人都强过百倍。“麦克尔”一诗也暗示了华兹华斯对“人、人心与生命”的思考。“孤独的收割者”及“致高地的姑娘”运用乡间的各种事物暗示着人类生活不尽的忧伤与神秘,还有这种忧伤与神秘散发出的美。“老坎伯兰的乞丐”中的那位老人就生活在大自然的视线中,因为独特的个性而弥足珍贵,并激起了小村庄的人们对他的恻隐之心。“被摧残的茅屋”中那位不幸的妻子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被破坏而死,引起了读者深深地同情。通过大胆运用这样的主题,同时对贫苦人生活经历的描写拥有极大的可信度。“革命与独立”则成为《抒情歌谣集》中成功结论,这在英国诗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三、华诗的纯净与深远之美
华兹华斯对简洁朴素风格的追求,对粉饰真实的厌恶使他的诗歌具有别人无法匹及的纯净与深远之美。诗人深深地爱着大自然,他对湖泊、江河、草地、森林、天空、云彩等的描写都非常细致传神。
为了维护他反传统的诗歌理论,他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重写了序言,1800至1801年期间发表。他在其中强调诗歌创作最要紧的是把握真实素材的来源,他反对当时不少人对诗歌形式的过分重视,反对那种使诗歌毫无生趣的学院派作诗法,他的创作理论的核心便是用朴素的语言将百姓的平凡生活中的真谛展现出来,他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发流露,发乎情,止于静。这篇序言成为英国史诗上的里程碑,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
华兹华斯也是一个怀旧的诗人。对他来说,生命似轮回的旅程,生命之始也恰恰是终结之处。他的这种人生哲学体现在他的代表作《序曲》中。长诗始于一个旅行,目的地是回归格拉斯米尔山谷。这次旅行贯穿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用隐喻的手法表现了他内心的发展历程及对失落的自我与精神上的归宿的渴求。诗歌从童年讲到成年,向读者展示了当想象力与自然之美结合之后,人们自知自觉的心智的发展。后来的几卷《序曲》又讲述了诗人在法国的经历:他的爱国主义,他与爱妻的相识相知,他在雅各宾恐怖统治时期的忧惧,以及他对大革命真正理想不懈的支持。《序曲》结尾对斯诺顿发展上升的描述成为诗人在灵感与想象力上登峰造极的标志,他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人文主义,成为“大自然的先知”。
四、 结语
华兹华斯是英国诗歌史上的精英,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召唤人们用清晰、自然、关切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华兹华斯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诗才是少有的;他的诗论是雄奇的;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不过,华兹华斯在他的晚年开始走下坡路,诗才枯竭,想象力萎缩了。他的思想趋于僵化。但瑕不掩瑜,华兹华斯仍然是英国史诗上少有的几个重要诗人之一,尤其是他关于大自然的诗作,至今仍然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刘若瑞: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王佐良:英国诗史[M].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7。
[3]张柏香:英国文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光旭:华兹华斯“化身”诗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