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辙《诗病五事》诗学思想
2011-12-29袁玉鹏徐超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诗病五事》主张“义理”为诗歌本质,追求诗歌的道德功能和体道功能、“语断意连”章法结构论,在北宋诗论中独树一帜,有自己特色。本文从苏辙生平、著作、《诗病五事》文本、《诗病五事》诗学观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对《诗病五事》体现出的诗学思想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苏辙;《诗病五事》;诗学思想
苏辙是一代散文名家,成就很高。前人对苏辙的生平传记、文学理论、学术思想、作品研究都做了细致研究。许昌师专学报2002.3《苏辙研究综述》中指出:“回顾几百年来对苏辙的研究,大体是围绕着苏辙生平(包括各代所编的苏辙年谱及为分散的苏辙生平事迹考证)、苏辙评价(包括对苏辙的人品、政治立场、学术思想、诗文词等文学成就的评价)、苏辙著述(包括诗、文、词集及其他经、史、子著作整理、注释)等三个方面进行的。”②但是对《诗病五事》研究的相关论文非常少。
一、《诗病五事》版本
《诗病五事》作于中年以后,是苏辙的诗歌批评理论。郭绍虞《宋诗话考》称: “此本随笔记录之单篇,非能别出成书。《苕溪渔隐丛书》引其文,只称‘苏子由云’,自陶宗仪辑入《说郛》,于是《四川通志·经籍志》诗文评类遂著录之,不复以是为篇名矣。日人近藤元萃复据《说郛》本辑入《萤雪轩丛书》中。②”
二、《诗病五事》主要诗学观点
《诗病五事》主要涉及诗经《大雅·绵》、汉代刘邦《大风歌》,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孟郊,宋代王安石等作家作品。以《诗经》为标准扬杜甫,贬李白、白居易、孟郊。
1、“义理”诗歌本质论
《诗病五事》从心理角度探讨,认为诗是人格精神的体现,高标“义理”。苏辙强调 “义理”是人格美的核心,以“义理”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作为审美范畴的“义理”,主要是指儒家的伦理规范和政治原则,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诗病五事》批评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其不识理如此。称赞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苏撤“义理”的阐释,恪守儒家诗教,坚持诗必须以孔孟“义理”为指归,在文学理论上有一定意义,三苏出自欧门,苏辙“义理”之说,当渊源于欧阳修“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等说。
2、诗歌功能论
(1)追求诗歌的道德功能,把诗歌看成“涵养道德、吟吟咏心性情”的工具。
苏辙继承并发展儒家政教诗论,把诗歌看成“涵养道德、吟吟咏心性情”的工具,将诗歌的道德功能放到政治功能之上。他在《诗病五事》评价《元和圣德诗》,认为其歌颂平叛战争的胜利,在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团结方面有一定意义,是值得歌颂的,但 “婉弱子,赤立伛倭。牵头曳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末乃取辟,骇汗如雨。挥刀纷纭,争切脍脯……”等诗句描写了杀戮俘虏尤其是杀戮妇幼的血淋淋的场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