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好问的“通达”和“守节”

2011-12-29杨辰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元好问作为金元两代文学史的代表性人物,在散文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散文具有“以史为文”的特征。《内翰王公墓表》是元好问在“崔立碑事”发生十年之后写成的一篇碑志文,包含着元好问对于“通达”和“守节”独特的体会,同时也体现出他对自身的自省和反思。
  关键词:元好问;通达;守节;《内翰王公墓表》
  
  元好问最为后人推崇的是其诗歌方面的成就,但同时,元好问又是一位具有强烈史家情怀的散文家,他在金亡以后着手编纂了《中州集》《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等(现存仅《中州集》),真实记录了金代的人物和历史。
  元好问的学生郝经在《遗山先生墓铭》中说:“汴梁亡,故老皆尽,先生蔚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铭天下功德者尽趋其门,有例有法,有宗有趣,又至百余首。”[1]郝经的这一段话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元氏之文的成就。
  “崔立碑事”发生在1233年,时值蒙古国进军金国都城汴京,金哀宗弃城而逃,元好问等人被围困城中,守京将军崔立等人带城向蒙古军纳降,一城百姓遂免去生灵涂炭之苦,元好问等人也得以保全。崔立投降,以后自以为有免去汴京屠城之祸,拯救汴京百万生灵之功,胁迫朝中大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等人全被牵涉其中,史称“崔立碑事”。这件事情对于元好问一生影响很大。我们所熟悉的《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就是因其所作。元好问在此后的人生中始终都对自己参与“立碑”无法释怀,也正是因此十年之后在《内翰王公墓表》中他再一次借为王公立碑表明了对“崔立碑事”的态度和评价。
  《内韩王公墓表》是元好问为好友张若虚所作。张若虚同元好问一起经历“崔立碑事”,是参与崔立碑事的主要文人之一,两人在金亡后均没有出仕。通过元好问在《内翰王公墓表》中对“崔立碑事”的表述,我们可以出其对于“通达”和“守节”的思索。
  1、借对于事件经过的描述表示自己对于“立碑”事件的反对。元好问在描述立碑过程中使用了“群小献媚”[2]等词,这就表示元好问本身对于立碑这件事是不赞同的。
  2、借王公之口表明自己当时参与此事是受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也借王公之口对于立碑之事提出了直接的批评。“颐指如意,人或少忤,则横遭馋诟,立见屠减”[3],崔立等人当时的骄纵和强硬,使得元好问不得已而为之,后又通过王公之口“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来说明自己的两难处境,再一次说明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
  3、值得关注的是,元好问在里面用到了一句话,就是“丞相以京城降,城中人百万,皆有生路,非功德乎”[4]。这句话尽管是翟奕等人说的,但是也表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元好问本人虽然对于立碑之事不赞同,但是对于降城一事却并无批评之意。
  元好问师从郝天挺,郝天挺所承程颢理学,重修身济世,轻功名[5],在郝天挺的影响下,元好问形成了以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主导了元好问一生, 也影响了元好问的一生。同时,郝天挺“保民而王”[6]的思想也对元好问有直接的影响。这两种思想本身并无矛盾,但是在金元易代的乱世中却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一方面,元好问的儒家思想要求他忠于金国,忠于哀宗;另一方面,“保民”的思想又使得元好问为拯救京城百万生灵,免受屠城之灾而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言留守的执政以降城求存。这两种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元好问只能选其一而不可兼顾。
  面对此种情况,元好问在当时选择了纳降,选择了保民,这种行为表明他思想中具有“通达”的一面,他此时已经意识到了金被元取代是历史之大趋势,针对于现实的需要,他不死守礼法而懂得变通,抛弃了狭隘的“夷夏大防”的观点,具有进步的民族思想和节烈观。而元好问在金亡之后选择“不仕”,则是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一种表现,体现出文人知识分子的气节。
  文人和气节的命题伴随元好问的晚年,所幸之事是后世对此多赞同少责难,对元氏之选择大都宽容以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元好问在保存金代的文化,金代的文人名士上所做出的贡献,使得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比名节更高的高度,以暂时的小范围的气节的牺牲来换取整个文化的生存,这在价值上是值得肯定的。
  总体来说,元好问在《内翰王公墓表》中再一次将所经历的“崔立碑事”呈现出来,透露出其思想上深深的矛盾以及在“通达”和“守节”之间做出的有益探索,同时也鲜明的体现出元好问对作文的主张,具有明显的史家意识和遗民情怀。
  
  注释:
  [1]郝树勇、杨国勇.元好问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83-284.
  [2][3][4]全元文[M]卷30·元好问,488-491.
  [5][6]狄宝心.元好问与郝氏祖孙的交往和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