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贾山《至言》

2011-12-29穆延柯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贾山是西汉初期继陆贾之后的又一位政论散文家,《汉书·艺文志》著录其文八篇,今仅存《至言》一篇。然《至言》洋洋洒洒两千五百余字,涵盖了贾山诸多政治主张及思想观念,亦很好地体现了其为文的特点。笔者拟从《至言》着手探寻其成文的写作背景、思想内涵及主要艺术特色。
  关键词:至言;背景;思想根源;艺术特色
  
  一、贾山《至言》的写作背景
  秦灭六国,建立起了强盛的封建大一统帝国。然而,从它建立到灭亡,前后仅仅十六年。秦朝灭亡如此迅速,形势变化如此急剧,真可谓大起大落。汉政权确立之初,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治理已经天下归一的庞大帝国,然而社会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周制无法仿效,能够借鉴的只有秦制。但是,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而秦朝短命的原因究竟出于体制还是治理方略,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于是一些有志文人便开始深究秦亡教训。
  另一方面,文帝即位,为政趋于宽松,认识到钳制言论的弊端,遂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法,汉书有云:“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术,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它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1]此诏撰于他即位第二年的五月。同年十一月,文帝又下求言之诏,云:“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 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着,以匡朕之不逮。”[1]如此态度,是贾山撰作《至言》,大胆议政,乃至敢于批评文帝的重要前提。
  
  二、思想根源
  由汉书本传云:“山受学祛,所言涉猎书记,不能为纯儒”,我们可以得知贾山是一个涉猎群书而无专精的人,是一个受到多家思想影响的人。但我们从《至言》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儒家思想还是占据了他思想的主流。在论述帝王如何得到“至言”时,贾山提出古之圣王“礼”之行为和方式:“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于大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饐在前,祝鲠在后,公卿奉杖,大夫进履,进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 [2]这就要求君王从自身做起,立孝道于天下;立贤臣以防己骄;立谏臣以防己过;兼听民意以求无餍,真正做到君王的本分,为天下作出表率,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各尊其礼。
  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则以古之贤君为例,指出:“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苦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后为之服锡衰麻绖,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后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于后世,而令闻不忘也”。希望文帝能效法古之贤君真正做到君有君礼,臣尽臣义。
  《至言》中民本思想也有体现:“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周王朝重视民力,关心民生,使得百姓安定而颂声作;秦王朝赋敛重数“ 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背离民意而天下坏。正是因为秦朝对于人民缺乏的正确认识,从而动摇了国之根本。
  
  三、艺术特色
  由于秦代历经年代甚短,文学成就也不是很突出,西汉初期的政论散文家就自觉向先秦文化学习,为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引起君主重视,他们吸收战国策士的说辞之风:言多激切,雄健奔放,气势磅礴,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在《至言》的开篇,贾山辞曰:“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贾山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来为天子敲警钟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抱着一死之心写就的文章充盈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因此其文气贯长虹,势如破竹,表现出一股不可遏止的强大气势。
  文章气势与作者主观的气盛分不开,但转化为一种客观的感人的力量,也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的外壳,即设段、造句、典故比喻的运用。
  曾国藩说:“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3],“段落清”指文章的逻辑结构问题,各段内容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紧密联系。以这个标准来看《至言》,其行文段落是具有较强内在逻辑性的:前两段以秦为喻描写秦朝的尊贵和富饶,并以强大帝国的瞬间覆辙来警醒文帝。然后陈述君王接纳至言的重要性及君王得到至言所应具备的品德和态度。第四、五、六段又以秦为例论述秦朝灭亡之由及秦帝身处危亡而不自知的原因。第七段提出:君臣互敬,则至言进。最后对文帝现行政策的利弊进行评价,希望文帝能够兴利除弊。论题清楚明确,论据强劲有力,论证合乎逻辑,段落划分清楚,联系又十分紧密,做到了曾国藩所说的“似断非断”、“似承非承”。
  曾国藩言:“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为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4]又说要使造句有气势,必须“偶句多,单句少”。所谓偶句,包括对偶句和排比句。对偶句在贾山文中很是普遍,如:“修身于内,成名于外”;“熊罴之力,虎狼之心”;“ 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等等。这些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音节和谐,因而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形成一种响亮的气势;而排比句使文章铺张驰骋,如:“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 尊养三老,视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于刍荛者,求善无餍也”。这些排比句亦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故清人姚鼐赞云:“雄肆之文,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5]
  与先秦诸子的引事取譬相较,《至言》在援引具体的事件时更喜好用比喻来说明问题。比如:“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 。这些比喻不但有助于明事理,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增强文章的气势。而如“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则可以看出用典的倾向。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使得文章论说有力,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使人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至言》是继陆贾《新语》后的又一篇“过秦”宏文。从贾山开始,西汉士人以书疏策对的方式讨论秦亡过失的文章连绵不绝,形成了西汉初期至中期的“过秦”思潮,虽然贾山没有贾谊、晁错、董仲舒等对“过秦”思潮的影响力大,但贾山却开“过秦”风气之先,同时,其语言方式的运用,对引事取譬的创新也对后世散文写作提供了引导和范式。所以,贾山的《至言》在散文发展史上也算是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文帝纪》[M].北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