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生颂》解读美国人的开拓意识和反叛精神
2011-12-29谭丽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美国诗人郎费罗的诗作《人生颂》,历来被中西方学者解读为一首激励青年奋发向上、慷慨激昂的抒情诗。但本文作者认为,在朗费罗表达的意象下面,其实还有诗人对当时影响美国生活中的西部拓疆、对外扩张的社会现实的阐释,更是对美国文化中清教教义观的某种延续和反叛。这首诗在本质上反映了朗费罗对当时社会物质发展的全盘接受和对社会精神的鼓励,是美国西部拓荒精神的精彩再现。
关键词:《人生颂》;西部拓荒;清教主义;延续与反叛
沃兹亨利沃斯·朗费罗(1807-1882)是新英格兰诗人中最著名的一位,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受人尊敬、成就也最大的诗人之一。他是美国第一位职业诗人。其诗被称为“塑造了美国人的人格和灵魂。诗人在他的许多诗中以一颗平常心关注眼前的现实生活,身边琐事,也以平常心对待社会与他人。”[1]而他的《人生颂》更是以其朗朗上口而蜚声中外,它是最早译入中国的一首美国诗歌。[2]自1839年发表以来,诸多的评论家都把它定格为一首励志诗歌,但纵观朗费罗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通过对诗歌本身的主题探寻,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歌如同他的其它诗歌一样,深受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首典型的号召美国人民向西部进发、开疆拓土,对外扩张的诗篇,而这一切又是对深植于美国文化中清教主义观的一种延续和反叛。
一、美国文学中的“拓荒精神”
在《20世纪美国文学与圣经传统》一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史料证明了美国文学传统是历史、宗教、伦理、神话内容在文学作品里的具体反映。“美国文学其独创性也在于它能够吸收零零散散、迥然相异的文化因素,并围绕着共同的原料——清教主义和拓荒者传统、《旧约》的文化遗产以及希腊和罗马神话——把它们一一组织起来。”[3](p.23)以此看来,美国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受这几方面因素的影响,朗费罗也不例外。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社会开始出现了垄断企业,同时也出现了新型的文化。[4](p.158)而当时加利福利亚金矿的发现,使得太平洋沿岸成为众多移民实现他们美国梦的黄金地带。大量移民涌入西部,寻求土地和财富,这便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部拓荒”。这段历史“在美国民族心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5](p.25)他们赋予了美国文化生活中拓荒的神奇色彩,这种“……拓荒精神,即坚定、忍耐、独立、独创、灵活、个人主义和乐观主义”,[6](p.25)被英国清教徒们跋山涉水、背井离乡踏上美洲大陆后一直秉承。各阶层生活于此时的人都难免会深受其影响,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这些内容自然也会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之一。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惠特曼浪漫不羁的自由诗行、爱默生、梭罗的超验主义色彩的作品无一不印有这个时期的烙印。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更是对此时的“拓荒精神”加以弘扬。
二、《人生颂》之主题
《人生颂》写于1838年。是以四步抑扬格写成的一首名诗。对于这首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诗歌,以其励志精神而影响了一大批中国学者。[7]但诚如笔者在前面所论证的事实,朗费罗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大力拓展西部、创造西部神话的时代。人们对西部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大家都蠢蠢欲动,都想一展宏图。这些具有清教主义价值观的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雄心勃勃地扩建疆域,建立自己的”山巅之城”。诗人写就的《人生颂》便是这种精神的再现。诗歌开篇即告诫:“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告诉我:/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8]诗人用否定的口吻断然阻止那种传经布道、老生常谈式的空叹。紧接着,第三、四行写道“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 事物的真相与外表不同。”在《圣经. 创世纪》中,人们相信灵魂是不死的,因此,诗人在这里彻底否定了灵魂肉体二元论之说,推翻了灵魂不死的教义。事物的真相总是隐藏在它的表面之下,我们要作的就是探寻其中的真相。在第二个诗节的第一行,诗人连续使用了两个惊叹号:“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强调人生的自然存在,人生的实实在在。人生是可以被感知、被触摸,换言之,人生是可以被人掌控,因而是被人所主宰的。“你本是尘土,必归于尘土。/这是指躯壳,不是灵魂。”在诗人看来,死亡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自然本性呈现,尽管肉体死亡了,但有一种精神会永存。在这里,诗人并不是附会了圣经教义中宣扬的“肉体死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