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硬汉

2011-12-29刘向前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杰克·伦敦的一生是不断突破极限、创造奇迹的一生。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人生也就是他最好的作品。从北极荒原到南海丛林,从社会主义者到农业实践者,从战地记者到救济穷人的庄园主,他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种文化;他的一生是无畏的更是孤独的;他的硬汉形象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杰克·伦敦;硬汉;传奇
  
  “伦敦主义”
  “伦敦主义”,最早见于著名评论家弗雷德·帕蒂在《美国短篇小说史》中的一段话,“他(伦敦)不仅仅代表了个人,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是当时美国现实环境的产物;要理解美国新世界开始的那段岁月,我们就必须研究伦敦主义。”①“伦敦主义”指的是杰克·伦敦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成了19—20世纪之交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组代码,一种符号,一个象征。作为一个“文化地标”,杰克·伦敦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50本书,包括小说、散文、自传、科幻故事、幽默小品等,应有尽有;内容涉及历险、淘金、航海、流浪、爱情、拳击、战争、农业、星象、生态、新女性、社会主义、监狱改革等,无所不包;作为一个传奇,他的一生不可复制---他是个冒险家、战地记者、社会主义革命者、慈善的庄园主、现代农业实践者,他还是个不屈的拳击手、英勇的航海者、不错的猎手……“……伦敦对美国梦这一复杂主题的不同表达,将他的大多数作品纳入了我们文化史的主流之中。马丁·伊登开了先路,后来才有了西奥多·德莱塞、辛克莱·刘易斯和斯克特·菲茨杰拉德的幻灭小说。”②因此厄尔·雷伯认为,“伦敦是这个国家文化转型时期最为关键性的代表人物。”③
  
  传奇人生
  关于杰克·伦敦著名学者卡辛有这么一句话,他说:“杰克伦敦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亲身经历的故事。”④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伦敦作品和他自己人生经历的密切关系,既表明了他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描绘了他人生的传奇性和文学性。在伦敦的小说中,“作家的身影赫然耸现,如此巨大,如此强悍,甚至淹没了文化框架和文学文本。”⑤可能没有另一个作家的生平和他的创作之间有如此难以割舍的联系。1876年他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四岁时得了白喉险些丧命,20岁那年他加入了克朗代克淘金队伍,那是一次十分危险的赌博,环境极为险恶。“克朗代克把杰克伦敦真正变成了‘男人中的男人’。在那里,赤裸裸的生存斗争剥除了一切社会的虚饰。”⑥这一年的历险成了他后来北疆小说乃至整个写作生涯取之不竭的源泉。1903年,是他建立声誉的一年也是他结束文学创作学徒阶段,一步进入美国文学前沿的重要时期:长篇小说《野性的呼唤》,思想哲学论述《肯普登—威斯通信集》和《深渊里的人们》相继出版,另一部轰动美国文坛的长篇小说《海狼》也基本写成。以《野性的呼唤》为成名作,以出版《马丁·伊登》为标志,这位前途无量的27岁的作家,从此进入了7年创作盛期。1909年遗憾地结束了他的环球航行,随着“狼宅”的着火、新生女儿的夭折和1913年的特大旱灾的爆发,他的拯救农业计划和家族复兴计划宣告彻底失败,他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1916年11月22日在自己的卧室伦敦悄然离世。
  作品中的“伦敦”
  
  从北疆英雄到基德系列
  “大自然有许多手段用以让人深信自己的局限——海潮无休止的涌动,风暴的狂怒,地震的冲击力,天庭排炮的轰鸣——但所有一切中最最无与伦比、最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白色沉默那种惰性的状态。一切运动完全终止,天空一片晴白,如铜制铁打一般沉重;最轻的耳语也像亵渎神灵,人变得极其胆小,被自己的声音吓得心惊肉跳。”⑦这是伦敦作品《白色沉默》中对北疆自然环境的一段代表性描写,在伦敦的北疆小说中最常见的情景就是:一个赶路人,形单影只地穿行在北疆的冰天雪地间,而茫茫雪原张着白色的大口,时刻准备将他吞噬。浩瀚无际的冰雪世界上,行道细如发丝,黑与白,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赶路人前无尽头后无归路,行色匆匆,几近疯狂……在这样的北疆竞技场中,伦敦笔下的英雄——“基德”(Malemute Kid)出现了,虞建华教授对伦敦笔下的“基德”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伦敦笔下的北疆英雄必须具备的素质是“首先,他必须是个‘男性’(male)——北疆是男性的世界,没有女人的地盘……,其次,他是个缄默无声、以行动说话的人(mute)。北疆不需要滔滔不绝的哲理和雄辩,自然法则主宰一切,适者生存,一个人必须以务实的态度面对逆境,以行为体现品质。此外,他还必须是个青年(kid),以他强悍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来搏击自然,赢得北疆的生存权利”。⑧这些品质其实是伦敦本人对“美国精神”的理解,伦敦这些小说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基德身上理想化的品质,都直接来自‘美国梦’:一种对人的意志力的信仰,一种对传奇式的美国人的判断力和机智的信任,一种对正直和友爱的信奉,最重要的是,一种对上述品德的信念,相信品德的力量能够捍卫个人尊严,恢复人道的社会秩序。”⑨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伦敦的北疆小说就是对美国边疆精神的升华,在这些故事中金钱并不重要,正义、能力、意志高于一切,这也正是伦敦本人价值观的再现。
  
  从南海巡游到《马丁·伊登》
  1907年4月“蛇鲨号”离开旧金山开始南海巡游,这次太平洋之行为伦敦的后期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励他写下了30余篇“南海故事”。在这次航行中,伦敦像北疆小说中的“基德”一样,是挑战自然的英雄,不过场景有“白色沉默”变成了热带海洋,他亲掌船舵,自定方位,同恶浪抗争,与疾病搏斗,既朝拜了文学圣地又见证了衰败文明。无论身处何处他每天坚持定量写作,最终完成了惊世之作《马丁·伊登》。小说原名《成功》,但“成功”只是前半部,后半部则是“幻灭”。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以伦敦本人的奋斗成名为故事蓝本,部分是他本人内心的写照。伦敦的传记作家琼·赫德里克在谈到《马丁·伊登》时也谈到作者本人:“在《马丁·伊登俄》中,伦敦试图刻画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艺术形象——一个活动在社会中的外部生活和一个内心世界的秘密生活。伦敦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既是他力量的源泉,也是他软弱的根本。他从中汲取作为一个作家所需要的能量,也因此必须咀嚼强加给自己的孤独的痛楚。”⑩与其说南海巡游是为了圆梦,不如说是伦敦对自己无奈人生的最后一次抗争。一方面,他当时事业不顺,健康不佳,精神不振,财力不支,种种危机向他袭来,使他根本无法创作,正好以此脱身;另一方面,北疆资源用之殆尽,生活枯燥无聊,正好以此寻求刺激挖掘创作灵感。早在《马丁·伊登》的扉页题词中,他就对自己的生命做了诠注: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过此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
  莫使我眼见这凡胎肉身,
  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土!”11
  
  结束语
  杰克·伦敦以他40年的短暂人生为我们诠释了美国梦的全部内涵:第一层涵义,出身卑微。他一出生就是个深处社会底层的私生子,但他吃苦、勤劳而富有责任心,他很小就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第二层涵义,通过奋斗取得成功。他吃苦、勤劳、执着、勇敢和不甘平庸的个性加上北疆淘金和南海巡游的冒险经历成就了他的辉煌,换得了事业的成功。他身上拥有与生俱来的“美国精神”和“永远打不倒”的硬汉气质,这是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这一气质和精神对后来的美国作家(尤其是海明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层涵义,悲剧收场。是梦就必须破灭,无论这梦有多么绚丽迷人,梦醒时分终是孤独和寂寥,悲剧收场在所难免,因为它过于绚丽而超出了现实。40岁的他在孤独和痛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渴望能有个儿子,能带着他像自己一样骑马、远航,可生下的偏偏是一个又一个女儿;他盼望儿女成群,盼望建立庞大的“伦敦家族”,可盼来的却是大女儿的无情、二女儿的短命还有豪宅的“灰飞烟灭”……
  
  最后,还是借用批评家刘易斯加内特的话,来概括这位孤独硬汉的一生吧:“杰克伦敦去世的时候,还不到41岁。这一生他活得很痛苦,很奢侈,节奏实在太快。他从来无法安顿下来,满足于现状。他不屑于金钱,但渴望得到它,而且几乎挣得比任何一个作家都多,但又从来没有学会如何花费。他如此真实地代表了他生活在其中的美国,想起来真让人感到有点惊恐。”12
  
  注释:
  ①Fred Lewis 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