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观照下《红字》中女权意识萌动之分析
2011-12-29田昌景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其传世之作《红字》中彰显其女权意识之萌动,但是其特定的政治宗教背景,使其不能完全摆脱世俗与清教信条的束缚与原宥,最终通过海斯特和珠儿命运归属,将其在此作中所体现女权意识彻底自我解构与颠覆。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女权意识;解构
一、 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高涨,女权斗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王冉,174 )。 1850年霍桑发表小说《红字》,获得巨大成功。《红字》借古讽今,故事发生在在17世纪中叶的北美殖民地,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与伪善丈夫——医生罗杰·齐灵沃斯从阿姆斯特丹移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途中,齐灵沃斯被印第安人掳去。海斯特在波士顿开始寡居生活,后与年轻有为牧师亚瑟·迪梅斯代尔相爱并产有一女珠儿。后海斯特被处以通奸罪,胸前被迫佩戴红字A。而海瑟特奋力抗争,真心赎罪,重新赢得众人尊重。在此作品中霍桑赋予海瑟特以新时期新女性形象,海瑟特人物刻画蕴含诸多女权主义思想,暗示霍桑女权意识之萌动。
二、 《红字》中女权意识萌动之体现
霍桑的几代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所以深厚的清教徒观念深厚地影响着他(何晓瑜,248)。然时逢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加之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出现女权运动第一次高潮,霍桑受其影响,在《红字》一作中多处体现其女权意识之萌动。所谓女权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严玲,130)。《红字》中霍桑之女权意识萌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刻画,彰显女权意识
霍桑在《红字》一作中女权意识之萌动首先体现在对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及其女儿形象刻画方面。“这个年轻妇女身材欣长,体态优美绝伦……具有那个时代女性优雅的举止仪态:具有特有的稳重端庄”(霍桑,46)。与传统清教信条以及加尔文教奴役下的女性在家中自封自闭的形象不同,海斯特俨然是追求典雅、个性独立开放、敢于追求自由与向往美好的新时期女性领军形象。充分体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意识觉醒。
珠儿被世俗认为是不合法的私生子、罪恶的产物和象征。然而,起名为珠儿(Pearl: 珍珠之意),俨然就是一颗珍贵璀璨的珍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光彩夺目,给海斯特于忍辱负重、奋力抗中一线光明和希望。她继承了母亲的激情,不愿循规蹈矩,“狂妄,反抗,奔放”;同时她又富于想象,天真灿烂,总是在阳光下嬉戏,同自然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