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啸山庄》的结构主义析解

2011-12-29徐涌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8期

  摘要:本文运用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对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进行解读,即通过对作品中景物、人物、叙述中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以期展现小说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呼啸山庄;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景物;人物 叙述
  
  一、导言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天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传世杰作,但该书出版的时候当时的读者认为它结构臃肿庞杂,而随着时间流逝,人们逐渐对这部作品有了新的评价。戴维·塞西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长期以来,评论家们对这部小说见仁见智,有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叙述技巧方面进行研究的,也有从作品的主题、风格、意象、梦幻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本文想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结构,以期展现其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结构主义原理
  结构主义批评是从斐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起步,逐步把这种语言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应用于文学。结构主义批评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文艺的表层结构进入到深层结构。而对深层结构的分析必将揭示出文艺作品的多义性。
  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家格雷马斯在《语义结构》一书中,采用对句子进行予以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叙事作品。在他看来,叙事作品的表层内容尽管千变万化,深层结构里的“语法”是恒定不变的。而这种恒定的“语法”就是“二元对立”。这些二元对立起到恰当的效果,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的复义性、寓意的多层次性、人物刻画的鲜明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
  二十世纪以来,桑格的研究肯定了《呼啸山庄》的严谨结构和作者的准确想象力。细读《呼啸山庄》,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存在诸多的“二元对立”,对于这些对立的解析也必将引领我们对作品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结构主义解读作品
  本文想通过对《呼啸山庄》中景物结构、人物结构、叙述结构中所存在的“二元对立”现象的解读,揭示出作品结构之美以及深层含义。
  1.景物结构中的“二元对立”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小说首先为我们描述了呼啸山庄的景物及其构造,让读者在脑海里首先进行了联想,随着情节的展开又出现了与呼啸山庄俨然不同的场景“画眉山庄”,这两个山庄就形成鲜明对比。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呼啸山庄的:“ ‘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在风暴的天气里所受的气压骚动。从房屋那头有几棵矮小的棕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消瘦的荆棘都向一个方向伸展纸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就可以猜想到北风吹过的威力了……”。接着又通过凯瑟琳的眼看到了画眉山庄的景象:“可真美——一个辉煌的地方,铺着猩红色的地毯,椅子和桌子也有猩红色的套子,镶着金边的纯白天花板,一堆玻璃坠子用银链子从天花板正中吊下来,许多光线柔和的小蜡烛照的它们闪闪发光。”这种山庄内部景物及家庭气氛的表象对立实际上暗示着“文明”与“野性”这两大对立,与此同时预兆着生活在这两个山庄中人物注定的对立。
  两个对立的山庄又通过了“门”,“窗”,“墙”联系了起来。这些装置成为了隔绝人物与外界交流的障碍物。例如,在呼啸山庄,不论早晚门窗总是紧闭的,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原始,封闭的地方。第二次洛克伍德先生拜访时,由哈里顿为他开门,暗示着将由哈里顿打开原始与文明的交流之门,创造原始与文明之间的和谐。在结尾处,洛克伍德再次来到呼啸山庄时,他发现呼啸山庄有了改善,“这次他没有从大门处爬上去,也没有敲门,门顺手而开。”同时,窗还担任着另一角色,它是连通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的媒介。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是通过窗看到了画眉山庄的温馨景象,从而导致凯瑟琳走进了林惇家的生活,改变了她与希刺克厉夫一生的命运。凯瑟琳嫁入象征文明的画眉山庄,然而她身上仍保留着野性,她思念着希刺克厉夫,思念着呼啸山庄。隆冬时节,高烧状态下她坚持要求开窗,甚至在她病得奄奄一息时,她仍要求耐莉开窗,甚至说不开窗就是不给她活的机会。因为通过那扇窗,她可以感受到从荒野吹来的风,那是她生命的源泉啊!希刺克里夫也与凯瑟琳一样,对窗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依赖。他在窗外窥探到凯瑟琳在画眉山庄的情况,他还喜欢从窗户爬进爬出,从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知道窗是这对恋人心灵,肉体约会的通道,是联系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这两个对立关系的桥梁。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存在大量的景物景象,如“树”和“花”。这些景物象征的运用中同时也存在着二元对立。
  艾米莉巧妙又不露痕迹的运用了这些象征——呼啸山庄与画眉山庄,门,窗,墙,树与花这些具体可感知的事物来揭示不可感知的人物内心世界,隐喻小说主题,推动情节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任何一个景物描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都赋予着象征意义,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杂乱无章的安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结构主义之美。
  2.人物结构中的“二元对立”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结构突出表现在人物形象与命运的二元对立,两代人的爱情的对比以及人物名字的循环从而揭示了野蛮向文明的转变和人性复苏的主题。
  哈里顿与希刺克利夫,凯蒂与凯瑟林,这两对人物的形象和命运的对比与进步突出了人物结构的二元性。从表面上来看,哈里顿只是希刺克利夫要报复对象的儿子,也没有多大的相同点,但是我们抛开人物的性格从形式上来看就会发现他们人物结构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敌人的儿子,所以说他们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但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到的不幸却是极其相似的。希刺克利夫小时候受到辛德雷的敌视、欺负、折磨与侮辱。而哈里顿小时候却遭到希刺克利夫的压制与虐待。但是他们对待不幸遭遇的态度是不同的,因此他们最终的命运是对立的。希刺克利夫对辛得雷产生了仇恨,要对其进行报复。在遭到恋人的背叛后,希刺克利夫终于爆发离家出走了。流浪归来的希刺克利夫变成了一个丧尽人性的恶魔,开始对他的敌人辛德雷,情敌埃德加和他的情人凯瑟林实施一系列的报复计划。当他的报复计划完成以后,他却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快乐,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力,最终绝食而死。然而面对同样的命运,哈里顿没有像希刺克利夫那样自暴自弃,盲目的仇视一切,而是保留了自己的天性: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尽管希刺克利夫教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任何东西,要他变成一个无知的野蛮人,但他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和凯蒂的帮助下,逐渐提高自己,一步一步的向文明靠近,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两个人命运的对立使我们看出作者在人物结构上构思的精妙,也使我们看到了野蛮逐渐向文明转变。
  我们从凯瑟林与凯蒂的分析与比较中更可以看出人物结构的二元对立。凯瑟林与凯蒂,一个在呼啸山庄中长大代表着野蛮,一个在画眉山庄成长象征着文明,从表面上来看她们的性格是多么的不同,但我们从形式上来看就会发现她们的命运竟然是循环往复的。凯瑟林在呼啸山庄的孩童时代是自由快乐的,凯蒂在画眉山庄也渡过了一段平静的,美好的,幸福的日子。凯瑟林在13岁时发现了画眉山庄,16岁时与林惇订婚导致了希刺克利夫的出走,18岁时与林惇结婚后被囚禁在画眉山庄。而凯蒂在13岁时发现了呼啸山庄,16岁时被希刺克利夫认定要与他儿子小林惇结婚,18岁时被迫与小林惇结婚然后被囚禁在呼啸山庄。凯瑟林在画眉山庄里表面上过着惬意的日子,与埃德加也很相爱,但她内心却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煎熬。在她临死之前,她对希刺克利夫喊她要回到那个愉快的世界;在她神志不清的时候她让耐莉为她打开窗户让他回到呼啸山庄。最后,凯瑟林在这种痛苦下留下了不足月的婴儿离开了人世。而凯蒂与小林惇的婚姻也是不幸的,结婚不久,小林惇就死掉了。至此我们可以说凯蒂重复了她母亲的命运,但她并没有失去希望,而保留着自己生的激情和铁的意志,后来在呼啸山庄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人——哈里顿,并与其搬回了画眉山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她身上体现出了野蛮必将被驯服而转向文明与进步。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来分析人物,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也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水平。
  
  接着我们从两代人的爱情来看人物结构中的二元对立。第一代爱情是以凯瑟林为核心的三角恋,第二代是以凯蒂为中心的三个人的爱情关系。从对立的角度来看,第一代是内层,第二代是外层。内层影响着外层,外层包含着内层。第二代爱情是第一代爱情的升华。两代爱情粘连在一起,不可分割。在第一代爱情中,凯瑟琳和希刺克里夫之间是如火如荼的火焰般的爱情。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男女关系和爱情模式,就像凯瑟琳自己所说的:“希刺克里夫时时刻刻在我心中,并不是作为一种快乐……因为他就是我自身所在。”但是这样炽热的爱情竟然战胜不了凯瑟琳的虚荣心。凯瑟琳最终选择了她并不怎么了解的但是年轻、英俊、富有而且很爱她的林惇只是为了自己对名利与地位的追求而不是对爱情的忠诚。正因为她对爱情的背叛导致了他们三个人的不幸;也正因为她对爱情的背叛使得希刺克里夫变成了没有人性的魔鬼,从而接着产生了第二代爱情的悲剧。在第二代的三角关系中,凯蒂先是在希刺克里夫的一手操纵下与小林惇结了婚。他BsA21Mz9rA9NSk5R5VfUAw==俩的婚姻并不算真正爱情的结果,只是上一代爱情悲剧的产物,是被迫的,但随着不久后小林惇的死亡而结束。但是第二代爱情并不像第一代的爱情是一个悲剧,而是通过凯蒂于哈里顿的结合而得到了升华,因为凯蒂与哈里顿的爱情是雨后彩虹般的爱情,是人间的爱情,是作者对人生哲理性的思考。通过二元对立来分析这两代人的爱情,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小说的主题是野蛮向文明的转变和人性的复苏。
  3.叙述结构与“二元对立”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打破传统小说写作方式,而是采用双重叙事方式甚至是多重叙事方式去讲述故事。故事的正叙部分基本由洛克乌德承担,在他三次拜访呼啸山庄的场景中,洛克乌德讲述了三十一年后呼啸山庄于画眉山庄的恩怨的最终结果,但他在这两个场景中出现的作用却不同。在前两次拜访呼啸山庄时,洛克乌德受到了呼啸山庄主人和山庄内其他人的冷漠,不礼貌待遇,为了显示自己的绅士风度却闹出许多错误。他误把凯蒂当作希刺克厉夫的太太,把哈里顿当作山庄内的仆人,把家里的恶犬当作供人把玩的宠物。这一切在困惑洛克乌德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疑问:在黑暗,阴郁氛围笼罩下的呼啸山庄究竟隐藏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再加上被迫留宿在呼啸山庄的雪夜洛克乌德的奇遇更为呼啸山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带着重重疑惑的洛克乌德和读者在洛克乌德回到画眉山庄后答案才被揭晓。此时的洛克乌德已失去话语权,他和读者一样也对呼啸山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故事只能由目睹故事发展全过程的女管家耐莉向大家讲述。洛克乌德这两次的拜访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是他为读者引出尘封了几十年前的往事。而在最后一次的拜访中,读者看到呼啸山庄呈现出明媚的画面,沉浸在爱情中的凯蒂和哈里顿是如此的甜蜜。洛克乌德为读者展现了幸福温馨的一面,也使读者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遐想。
  作者没有采用上帝般全知的视角去叙述整个故事,而是采用由多不同叙述者对同一虚构故事进行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耐莉讲述故事,洛克乌德又转述耐莉的故事给读者,此外作者又引入其他叙述者补充故事,这些叙述者性格各异,价值立场也千差万别:如充满野性,自由不羁的希刺克厉夫,柔弱单纯的伊莎贝拉以及心地善良的管家齐拉。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去讲述自己的经历,评论自己眼中的事件和人物,他们共同完成对呼啸山庄几十年恩怨情仇故事的叙述,使之前后连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这样复杂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的技巧,智慧和勇气。
  
  四、结论
  以上我们从景物结构,人物结构,叙述结构分析了《呼啸山庄》的结构主义之美。可以说作品中每一个景象,每一个人物,每一段叙述都有着深层的含义与对立。通过对文本中对立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有助于促使小说整体结构中的诸多关系项得以清晰化,从而凸显出结构安排的匠心独运。虽然后来随着结构主义批评的兴起以及一些结构主义学者的转向,结构主义批评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