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心灵的避难所

2011-12-29郭戎戈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道家强调贵柔守雌,儒家鼓吹刚健有为,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特色,使人生具备了进退取守的张弛之道。特别是庄子的自由哲学,为那些以儒家精神入世而不得志的文人提供了自由心灵栖息的避难所。其哲学思想中对自然本性的规定,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建构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内在依据。
  关键词:自由;无为;理想人格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强调贵柔守雌,“无为”的思想特征反映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志知识分子身上,便是陶渊明式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是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失意文人的心态,通过追求悠然生活来自我安慰及保持品节。儒家鼓吹刚健有为,以自觉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为己任。儒道两家不同的思想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二者在人生态度上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相比儒家理想人格的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道家庄子的理想人格的境界则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儒家的人格建构具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目的,庄子哲学的人格建构则突出了理想化的精神自由。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经世致用”过程中遭受挫折的人,那些具有独立自由意识的人,那些不甘于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文人,自然而然地便转向庄子,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在这个意义上解读庄子的自由哲学便有了心灵慰藉之义。
  庄子强烈感受到当时社会所施加给人的是桎梏和窒息,因而要求摆脱一切现实的枷锁,渴望自由平等的“至德之世”。于是他另辟蹊径,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转向个体的精神领域。同时,由于人的内心也会受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变得不自由,从而构成了除现实政治之外的另一种不自由的重要因素,要想获得自由,只有企图超越现实,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过一种无忧无虑、快乐逍遥的生活。
  一、“道”性无为,成就其人生也是无为的
  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的归宿,从根本上说,强调自然的人生观,其核心就是自然无为,始终以“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通过体“道”寻找人生的真谛。“道”是宇宙的本体精神和生命之源,是万物的本体,也同样是人的本体。作为宇宙之一物的人,就不能离开“道”。同“道”的分离,就意味着偏离了本体,切断了生命之根。“道”体现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道”是自然无为的,所以人的本性也是自然无为的。顺命、安命,就是合乎于自然之道。只有以一种超脱、悠游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人生,做到“安之若命”、“安时处顺”、顺物之性、顺物而化,才能超越现实人生,达到理想化、审美化的人生,实现人生的自由。
  庄子强调“无为”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庄子所处的时代,人们不仅被“物”所役,还被自己所设立的社会伦理规范所束缚,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个体失去了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庄子并不是绝对地反对“仁义礼乐”本身,他所向往的“至德之世”就到处浸润着“仁义礼乐”,这是人们的自然之性。然而到了后来,“仁义礼乐”却成了统治者强行推广的东西,这就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孔子最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并把“仁”作为人的最普遍的本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四端”是人的本性,只要努力扩展“四端”,就能“尽心、知性”以“知天”,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了人格的自我实现,但是他们是用封建道德伦理来规范人格,否则,就谈不上有什么自我实现和自我人格。庄子却与之相反,他主张复归“道”本体,即人的真正的自然本性,只有恢复并发挥这一本性,才能使人获得自由。
  二、理想人格为自由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
  庄子对人生的思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主要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是以宇宙的、自然的视角为切入来考察人生,其本体论与人生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道家学说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密相连,把“道”的境界看作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然而,庄子论“道”主要目的不是探讨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是为了引出人的本体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想人格的范本,从而为自由的心灵提供可以栖息的避难所。虽然理想人格只存在于庄子的精神王国领域,但不能由此得出庄子的理想人格是空洞而无意义的结论。在乱世中,理想人格模式可以提醒人们认识统治者的虚伪本性以及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同时,对于以儒家精神入世而不得志的文人,可以医治其遭受创伤的苦难心灵,也不失为同黑暗社会及悲剧命运相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站在平民百姓一边,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因失意而失志,始终保持人格的纯洁性,这便是庄子人生观中积极的一面。
  1.理想人格的内涵丰富,境界各异。“至人”是“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神人”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虽境界有细微不同,但都是天生异秉并且超凡脱俗,来去自如。但这种脱俗的自由,只是纯精神层面的,形体还是不能避免人间的冲突矛盾。因此理想人格的自由超脱只是精神上的。
  2.理想人格启发人们的自由意识。庄子的理想人格建构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其理想人格的典型都是虚构的,不仅个个都是神奇、高超,充满着玄妙和神秘,更重要的是都注重人的内在本性和心灵的独立与自由,具有超现实性。这里反映出没有自觉就谈不上自由,强调人们的主体自觉性,只有让个体自觉地摆脱种种束缚,以自觉的精神追求来抵制政治及物欲对人心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启发人们的自由意识,达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3.理想人格的外在表现是避世。纵观中国古代,有了文明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就有了权力结构和政治斗争的回避者。这些隐者不依附于权力体系,与统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顺应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能够对现实社会采取冷静观察和理性批判的态度。庄子的自由哲学就与其有某种契合。在庄子时代,现实社会困扰太多,人世间充满了暴戾、掠夺与剥削,物质财富的扩大和仁义道德一样使人“失去常性”,这些都妨碍了达到理想人格所推崇的“逍遥”,那么肉体的远离便是上策。只有抛弃了仁义、圣知、机械、机心之事,天下才能大治。庄子的避世,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为了避免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切社会文明对“人”自由的干扰和危害,是其哲学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必然要求和现实表现。
  4.理想人格的内在精髓是人格的独立自由。理想人格追求的是“独与天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