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辞特殊性的认知理据哲学阐释
2011-12-29程珊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与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中辖域、突显、象似性、以及概念整合相关的哲学理念,并结合汉英文学修辞异同的实例举证,探讨文学修辞特殊性的认知理据哲学阐释。
关键词:认知;哲学;文学修辞特殊性
1. 引言
语言的普遍性基于人类相通的认知规律和体验机制,但各民族独特的体验模式及认知取向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特殊性。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原理中辖域、突显、象似性、以及概念整合的相关哲学理念出发,来探讨文学修辞特殊性的认知理据哲学阐释。鉴于认知语言的“体验哲学”基础,本文拟以文学修辞中汉英人体词语的不同语言表征为现实依据。
2. 文学修辞特殊性的认知理据哲学阐释
2.1最大辖域或直接辖域与文学修辞特殊性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提出的 “识解”模式[1],指的是“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显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一个概念或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2] 在对“识解”的描写中,Langacker提出的语义结构的“辖域”指的是,识解一个语义结构所依靠的另一语义结构提供的被激活的概念内容。[1] 人们在理解事物中所涉及的辖域大小形成了辖域的“级阶”。辖域根据其范围大小可分为:“最大辖域”和“直接辖域”。前者指的是被激活的最大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的内容。例如,表示人体部位的 “头”、“臂”和“腿”的直接辖域就是“躯体”,而它们在下一级阶上又分别充当其他部位的直接辖域,如“头”是“口”、“眼”、“鼻”等的直接辖域,而“口”又是“舌”、“牙”、“唇”等的直接辖域。
中国民族传统坚持大同平衡、和谐统一的宇宙观,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万物一体”,就体现出“最大辖域”认知模式。“最大辖域”认知模式努力将人融入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以认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且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