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陵四家”之陈沂的散文创作艺术发探

2011-12-29张昳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陈沂是“金陵四家”中的成员,他的散文题材多样,文气充沛,善用修辞。同时,立论高远,逻辑严密。而且,其文章多用对话形式,视角多元,使文章波澜跌宕。
  关键词:陈沂;散文;艺术
  
  “金陵四家”即明代的顾璘、陈沂、王韦和朱应登,他们是活跃在明代中期的一个地域文学团体。《明史·文苑传》云:“初,璘与同里陈沂、王韦号‘金陵三俊’,其后宝应朱应登继起,称‘四大家’。”其中陈沂在“金陵四家”中年岁最长,成就较高。陈沂(1469—1538),初字宗鲁,后改鲁南,号石亭居士。其先鄞人,徙家南京。
  陈沂的散文,从文体上来看,序的数量最多,共33篇,其中又以赠序最多,为24篇,诗文集序8篇,寿序1篇。其次,数量较多的是记,共有25篇,《石亭文集》收入22篇,《游名山录》中有3篇,即《游匡庐山记》、《游西山记》和《游海上鳌山记》。陈沂作的赋和跋也比较多,或讲作画的技巧,或记录逸闻琐事,或提出文学观点等等。总体看来,陈沂的文章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陈沂的文章文气充沛,多用排比、顶真,或同一格式的文句,循环往复,整饬而参差,生动自然。陈沂的散文中,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多用一些排比句式,顺接而下,其《送顾朝楚之儋州序》云:“政必多暇,登峻灵之山,泛南厓之江,临城南之池。饮乳泉,居息轩,凡长公之芳迹,述之于文,咏之于诗,勒之于书,迹之于图。郁乎其章,讽乎其音,粲乎其神,宛乎其形,而遐方僻壤,文藻易彰,儋之山水,继闻于长公之后,朝楚之行,亦所甘心焉。”[1]顾朝楚是文徵明的门人,善书画,正德年间曾为儋州同知,陈沂作此序为其送行。这里陈沂以苏轼之高旷,以及在儋州之成就对其进行鼓励。句式也不断变化,凝练生动而不呆板。还如“公性沉而不浮,气刚而不愎,意远而不迂,心实而不伪,言正而不华。故自修文而文修,治吏而吏治,造士而士造,明刑而刑明,理财而财理,宣政而政宣,无一不由于渊塞”,充分利用了汉语的构词特点形成一种简洁有力的句式,从各个方面来说明邵端峰之为“渊塞之臣”的表现。
  在《东谷草堂记》中,陈沂谈到对王明叔“东谷草堂”之名的解读,排比、顶针之句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风以鼓万物曰条,雷以启万物曰豫,雨以润万物曰濛……”“蠢而达,达而畅,畅而大,大而贞,贞而藏,万物之化终矣,王者之政成矣,君子之道备矣。”他的这种写法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宋郑侠流民图说》:“有为风沙霾曀鼽疾不伸者,有饥羸骨立力不自前者,有僵仆不起者,有行且戴负提携皇皇焉无所于归者,有无完衣踝跣耻不自顾者,有负麻籸麦麸为糜茹本实啖草荄以求活者,有身被絷械且负瓦揭木市以偿官者……”排山倒海似的一连串排比,不仅生动地刻画了画作上的人物形象,还寄寓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其他如《孙生爱石记》、《赠黎乾德侍御序》、《连城县胡公生祠记》、《送太仆正邵公序》等文章中,也都用了排比、顶真等手法。
  其次,陈沂的文章,立论高远,逻辑严密,论证层层铺展,疏密有致。陈沂在行文中非常注重凝练文章的观点,其观点凝聚着作者深邃的思考,而观点的提出往往也不是轻易道出。如《送太仆正邵公序》,文章先以《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秉心渊塞,騋牝三千”和《诗经·鲁颂·駉》中“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邪,思马斯徂”引起对“渊塞”的辨析:“惟塞无妄意惟渊无肤识,无肤识是无疆也,无妄意是无邪也。冏命曰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无邪无疆在后左右,何自圣之有?故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上厥后罔有不正,下厥民罔有不臧,下及于物,罔有不康,诚有渊塞之臣,则大人之事具矣。”在这一番立意高远、论证充分的发论之后,作者才道出其观点:“公则可谓渊塞之臣也。”这一观点也是整篇文章之核心。这一写法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前面的论述烘云托月,在气氛的制造、情感的酝酿达到顶点时,把握时机,亮出观点,将文章推向一个高潮。
  又如《送次崖林廷尉入京序》,开篇即是“二气不罔,道以成物,万物不枉,才以致用。是故,直者生,罔者息,顺者利,枉者害,君子直其所居,顺其所行而已矣。直则大而不隘,顺则广而不踬,不然是去道以任气,离道以用智,不善用者也。不善用天下,曷其有济哉?林子懋贞,善用而济者欤?”最后一句“林子懋贞,善用而济者欤?”即是整篇之核心。这一论点的提出行文紧密,环环相扣,所得之观点就显得非常有信服力。文章接下来主要以此为中心进行论证,用“不知者曰:‘何任气也?’”“不知者曰:‘何用智也?’”“不知者又曰:‘林子何少贬也?’”层层转折,引出作者之论“君子之用情,岂同于众人哉?林子亦岂枉于用者哉?兹转于京师,近天子之耿光,吾知其用无不济矣。”以重申论点作结,逻辑严密,不可辨驳。而且后面的论述与篇章开始相比,较为缓和,论述层次分明,不急不缓,娓娓道来。整篇文章有密有疏,有张有弛,读来又流畅明达,浑然一体。
  可以说,陈沂行文章法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先从一个道理出发,展开辩证的分析,层层推进,得出某种不同寻常、高于凡俗的品性或特征,而所写之主体正有这一品性或特征,而后再结合所写之人的言行事迹进行逐步论证。他的《送少司马莪峰潘公北上序》也是先从“虑大计者贵诚而不贵精,处事变者贵识而不贵能”进行多番推证,论述“忠信”之重要,进而推出论点“潘公忠信哉”。接着就是结合其在为官时的作为进行详实地论证。《跋乔太宰答李进士书》先是一番关于嗜利、好名与忠节、故旧关系的言论,论后即有论断:“若人者,岂多见哉!白岩公可谓若人之俦也。”
  另外,结构上陈沂的文章多用对话形式,视角多元,波澜跌宕。对话的形式结构有多种好处,首先对话双方的观点常常是对立的,这样就有了一个辩驳的对象,利于作者进行辩论。有时对话是在三方或四方间展开,作者可以对他人的话语进行有选择的取舍,或加以总结肯定,或进行批判否定。不管如何,作者的观点始终是鲜明的。如《送顾勋部守开封序》:“有知顾君者曰:‘君专门经术,游意文翰,不喜俗吏而不协时好,此则所大不堪也。’或曰:‘君性爱人,不欲违物,一有伤困,犹己之殃,乃至情甚于法,政屈于仁,而人兴玩愒之心,岁负逋征之累,此所大不堪也。’或曰:‘君闻机宜而好从事轨道,惟循无所却,顾此则所大不堪也。’三者皆以为不堪而上方之任。”三种说法虽不同,但都对顾璘任开封知府不持乐观态度。陈沂的观点与他们有着鲜明的对立,“史之《诗》曰:‘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亦云可使怨及朋友。’盖伤之也。今天下事牵于俗吏,而明经以制变;民病于诛求,而推恩以行;政势衰于气节,而执义以导俗。君未有不堪之者矣。三人者,盖重为爱惜而何尤于君哉!”
  又如《送太宰乔公致政还太原序》一文中分别列举了三方的话语:乔宇、旁人和陈沂,陈沂对于旁人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进而肯定了乔宇的做法。
  对话形式的散文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平实呆板,一个问题就是一种不解或质疑,通过发问,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这样就使得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如《寒松居记》写顾瑮因与台臣论事不合而致仕还乡,归家之后:“家环堵若悬磬,客过从邻家乞火煮茗一进。有莫逆者至,乃取酒盘,无所具尊罄而止,皆相视愕然不能堪,而横泾子固自若也。有大夫题其庐曰‘寒松居’。”如果下面直接写陈沂对与寒松居的论析,就显得平铺直叙,而此文下有“或问之曰:‘萧然之庐,一寒而已,何以松为?’”问题很鲜明,也很尖锐,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作者对寒松居的解读:“余曰:“贞物于大寒而显直节,于多故而见。仲尼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又何疑焉?炎方气温,冬无霜雪,卉木柯叶不尽凋落,而松固无异于物也。朔地十月,繁霜杀木,栗烈之气,土无余荄而不改,柯易叶者不于松柏见哉?”
  
  不仅如此,行文以对话的方式可以让作者用多种视角进行叙述,以《全懿堂记》为例:
  沂同年进士陈良谟有母都夫人在安吉,日忧慕辄病,既而得告归省,告沂而喜曰:“吾得见吾母矣!”沂闻之曰:“吾母年始十六而归先君,越二十年生良谟,十月而先君弃背。家且穷乏,日不能饔飧。有为吾母求活者,吾母泣曰:‘能为吾求活,不能为其孤以求活乎?天必不厚覆陈氏若是也!’其守益严,夙夜纺绩以自给,良谟当发蒙至能属文,致师之道悉如礼,有贤者必使良谟往,尝脱簪以为饮食。良谟育而有知,实吾母也。初州司善守义,上闻特旌其门曰‘节妇’,谓先君有妇也。以良谟存,陈氏不殄禋祀,为有母。又闻之舅氏守祯曰:‘汝母年十三,忧母樊疾,剧割股以羹进,樊遂瘥。’父昊为马践伤足,暑月疮溃,度不可活,方书曰必吮腐啮虫,尽去其溃。母辄身为之,乃愈。此余所深愧而痛心者也。谓吾母能子矣!三者莫非懿德,故乡人名吾母居处之堂曰‘全懿’,良谟归,登是堂以娱之,乐其可知也。”沂闻而怃然……
  这篇记以陈良谟与陈沂的对话来组织行文,如是一来,陈沂就可以为陈良谟代言,从陈良谟的角度来讲他母亲的事迹,陈述就显得真实可信。而且生活细节由当事人来叙述,也非常具有感染力,在陈良谟的叙述中又引用其母、其舅的话语,层次比较清晰,如果不用对话体,那么间接引述中再引述,就会有罗嗦混乱之感。
  其他如《连城胡公生祠记》、《东谷堂记》、《后乐亭记》、《送少司马杨公赐告还新都诗序》、《铁桥记》等都采用了对话形式,或引起话题,或提供辩驳的观点,或采用不同的角度,或兼而有之,不一而足,丰富多样。
  当然,陈沂文章中的艺术表现手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篇文章之可能同时具备多种要素。总体来看,陈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骈俪之风的影响,排比、顶真、对偶手法较多,工丽典雅,其情感含蕴于中,读来声韵流转,富于文采和韵味。正如许榖的评价:“其情浅深不过其轨,叙古则显而可述。语近则腴而不枯,论精工则表英华于白贲之上,称宏肆则存绳轨于纾缩之间。诵之则音昭,探之则味远。信乎西京之规度,迁、董之体裁也,此岂可兴今之伸经摇笔动称古人者并日道哉!”[2]
  
  参考文献:
  [1]陈沂.《送顾朝楚之儋州序》,《石亭文集》卷二,明嘉靖刻本。本文所引陈沂的文章皆出此本。
  [2]许榖.《石亭先生文集序》,陈沂《石亭文集》卷首,明嘉靖刻本。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ZWB00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D750026)。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