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

2011-12-29阳卓军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少数几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之一,但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中却极度展示他的另一面:迷信鬼神,祈望成仙,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侏儒。
  关键词:汉武帝;迷信鬼神;不问苍生
  
  汉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改革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具有雄才大略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把文景之治的盛世发展到极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皇帝之一,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 中把他视为影响中国历史“风流人物”之一,但是,就是这么一位有文治武功的皇帝,在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表现得并不英明,在洋洋洒洒的《史记·孝武本纪》和《史记·封禅书》中,给我们塑造的却是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十分迷信鬼神的皇帝形象。因为在这么长的篇幅中作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是记录汉武帝如何迷信参与祭祀鬼神的活动和参与寻求神仙和不死之药的活动,写他的功劳的两处是亲临黄河决口堵堤,平定统一南方,但文字不过百,其余篇幅都用来揭露汉代统治者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孝武本纪》和《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这种“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实录精神和勇气,实在令人赞叹。司马迁这种进步的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是值得肯定的。
  下面就以《孝武本纪》和《封禅书》中所记录的历史事实来看司马迁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皇帝形象。
  先看第一段,“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这一段交代了他的生平和性格特点,他在侥幸中登帝,继位之初就“尤敬鬼神之祀”,敬鬼神也罢了,还“尤”敬鬼神,这是全文的文眼,后面各段都围绕这句话展开 。
  从全文看,除了写他率人堵塞黄河决口,平定南方外,其余的全是写他的拜神求仙活动,汉武帝下令或亲自参加的各种祭祀活动,总共不下百余次。下面挑选四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来分析。
  汉武帝供奉的第一个神灵是一个女神,名叫“神君”,“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於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武帝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把一个民间女神请进皇宫来祭祀礼拜,这是汉武帝“尤敬鬼神之祀”的初步表现。
  紧接着,第一个“神人”走入他的视野,他就是李少君,武帝把他供为上宾,因为此人来历可谓神奇:“少君者,故深泽侯入以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卻老。其游以方遍诸侯。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馀金钱帛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武安侯饮,坐中有年九十馀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於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宫尽骇,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少君言於上曰:‘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於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武帝信奉的这位“神人”并没有长生不老,“居久之,李少君病死”,但“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可见其迷信虔诚的程度之深。
  第二个接近武帝的是齐人少翁,过程是这样:“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於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文成得势进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于是武帝“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但是骗人的把戏总有露馅的时候,“居岁馀,其方益衰,神不至”,于是文成“乃为帛书以饭牛,详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而视之,得书,书言甚怪”,武帝“疑之,有识其手书,问之人,果书,於是诛文成将军而隐之”, 之所以“诛文成将军而隐之”,一是其欺君之罪不容赦,而是此事宣扬出去自己脸上无光,但武帝求仙之心不死,“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这个细节细节后来唐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有描述。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有一个叫游水发根的进言:“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于是“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毋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於是病愈,遂幸甘泉,病良已。大赦天下,置寿宫神君。 这次生病求巫倒是歪打正着,武帝从此对敬奉神灵日益虔诚。
  第三个重要人物栾大又进入武帝的生活。此人是何来路?
  他是乐成侯推荐给武帝的:“栾大,胶东宫人,故尝与文成将军同师,已而为胶东王尚方。而乐成侯姊为康王后,毋子。康王死,他姬子立为王。而康后有淫行,与王不相中,相危以法。康后闻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栾大因乐成侯求见言方。天子既诛文成,后悔恨其早死,惜其方不尽,及见栾大,大悦。”这说明武帝求仙之心不死。
  这栾大比少翁更狂妄:“大为人长美,言多方略,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也就是吹牛不脸红,大言不惭地向武帝说:“臣尝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顾以为臣贱,不信臣。又以为康王诸侯耳,不足予方。臣数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臣恐效文成,则方士皆掩口,恶敢言方哉!”栾大很会诡辩,一要向武帝推销自己的方术,二要避免像少翁那样被杀的不利结局。
  武帝撒谎也不脸红:“文成食马肝死耳。子诚能脩其方,我何爱乎!”言外之意是少翁是自杀而不是我处死的,只要你的方术灵验,我什么都舍得。栾大于是开出条件:“臣师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则贵其使者,令有亲属,以客礼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致尊其使,然后可致也。”
  这时的武帝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於是上使先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这小子还有些法术,由于这时皇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于是“乃拜大为五利将军”。
  这正是栾大所向往的,“居月馀,得四金印,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印。”武帝制诏御史:“昔禹疏九江,决四渎。间者河溢皋陆,隄繇不息。朕临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乾称‘蜚龙’,‘鸿渐于般’,意庶几与焉。其以二千户封地士将军大为乐通侯。”栾大不仅被封为乐通侯,还“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赍金万斤,更名其邑曰当利公主。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所给,连属於道。自大主将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献遗之。”真是富比王侯,盛极一时,这还没完,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 “天道”者,且为天子道天神也,实现了真正的“五利将军”的美梦。
  功成名就的五利将军后来的法术如何?“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颇能使之。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大见数月,佩六印,贵振天下,而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看来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而他以法术见贵的社会影响却越来越大。过没多久五利将军身为使者却不敢入海求仙,只到泰山去祭祀。皇上派人暗中跟随,查验他的行踪,得知他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见到。五利将军胡说见到了他的老师,其实他的方术已经用尽,大多不能应验。皇上就杀了五利将军。
  第四一个比较幸运的方士是公孙卿,他没有被武帝斩首。他在汉武帝发掘出宝鼎后用关于黄帝的故事了哄骗汉武帝。他声称自己在河南、东莱祭祀时见到了神仙,被封为中大夫,并用看见了神仙的大脚印来不断哄骗汉武帝,汉武帝十分恼火,但也没有办法。限于篇幅,对其行骗状况不再赘叙。
  在传记的结尾,司马迁声明:“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於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珪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这意思是说,有关武帝参加的一切祭祀山川鬼神及封禅大典活动,都是他亲眼所见,并且有文字记录在案,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史记·封禅书》这部专门记载历代封禅活动的文字中,司马迁竟然把七千余字的《史记·孝武本纪》原封不动地列入文章之中去,这不等于反复强调汉武帝就是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黄帝吗? 这正是有雄才大略的有作为的武帝的另外一个侧面吧。伟人也有猥琐渺小的一面,这大概是司马迁想要告诉人们的一个真理,也是想对后世帝王的警戒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 1988 长沙。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