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作家.时代
2011-12-29孙全顺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萨克雷和夏绿蒂·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又都在各自的代表作《名利场》、《简爱》中分别塑造了两个叛逆女性的形象,即蓓基·夏波和简·爱,她们都是叛逆女性,但是在性格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把她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及所存在的社会问题,有助于对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深入一步认识。
关键词:蓓基·夏波;简·爱;作家;时代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了高峰期,英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研究这个时代人和社会的作家,对社会的揭露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的“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政论家和道德家合起所做的还多”,[1] 萨克雷和夏绿蒂·勃朗特就是其中的两位,这两位素不相识的同一代的作家,共同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金钱关系以及伪善、假道学、势利眼等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在他们笔下,正是因为这种反抗,创作了叛逆女性的形象:蓓基·夏波和简·爱。
《名利场》的副标题又被称做“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写的是英国虚伪的上流社会“一批活在世上而目无上帝的人们”他们“除了荣华富贵什么也不崇拜,除了功名利禄什么也看不见”。过去的评论界认为:“萨克雷塑造了一个丧失良心、荣誉、高尚品格、虚荣心重而自私自利的女冒险家的形象(指蓓基)”[2],这里的评论不无道理。蓓基出身贫贱,是一个画师和流浪舞女的女儿,父母过早死后,孤苦无依,受尽歧视,但她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决心凭自己的美貌和心计向上爬,跻身富贵行列,在勃勃野心上她堪称一位女性的于连。在当时虚伪、势利到处都是骗子的社会中,她戏弄着社会,到处行骗:爱米丽尔家,克劳莱爵府,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她什么人都骗:侯爵、议员、外交官、军官、店主、乡绅,甚至对自己的丈夫、儿子也行骗。可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在“骗子社会”中自下而上下去,是这种种压迫欺骗下的症状和反抗,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低层社会人们为生活,在千方百计的挣扎、追求和反抗,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奋斗。
萨克雷认识到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在文中,蓓基想:“如果我有5000镑一年的进项,也会做个正经的女人。有了金钱,我也肯付账。”书中接着评论:“谁能批判蓓基想的不对呢?她和正经女人为什么不同?谁能说不是金钱在作祟呢?”从这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并不在于谴责一个堕落的妇女,而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道德沦丧的上流社会,蓓基所反叛的是社会上层人物用以遮羞的所谓道德和良心。
在这部小说中,与蓓基故事平等延展开来的还有另一个人物的故事:爱米丽尔的故事。作为与蓓基相对衬的她,萨克雷一方面称赞她的善良纯情;另外,对她的怯弱无能,心地的狭隘也进行了讽刺。因为她对生活的苦难和不幸缺少勇敢的斗争精神,而只是无为的屈从、忍受,作者称之为天下无双寄生藤。这里作者通过对艾米丽尔的叙述从侧面对蓓基的积极奋进的才能给予赞赏和肯定。
夏绿蒂·勃朗特所塑造的是另一种叛逆性的形象。孤女简·爱是一个大胆无畏的对旧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对人的压抑的反抗者,她所要求的是人格的独立,人权的平等,她所争取的是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地位和权力。简·爱在刁钻苛刻的舅母家长大,寄人篱下,饱尝苦楚,但性格倔强,她努力的维护着自己,反抗种种压迫,她怒斥虐待她的表哥约翰:“你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对打她的约翰,她勇敢的反击。对舅母的刻薄和伪善大胆的揭露。进入劳沃德学校后,她与其他的孩子遭到了更多的虐待,但严酷的外在条件并没有改变她倔强的性格,仍然不惧压迫,勇于反抗。简·爱敢于对驯服的女友说:“要是大伙对于残暴的人一样和气,一味顺从,那坏人可就由着性子胡作非为了……”在这里,她的反抗精神的范围更加扩大,她憎恨伪君子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她憎恨学校的死气沉沉。数年后,18岁的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她以自己的劳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她以倔强的性格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就在结婚以前,当她明白罗切斯特已经有着犯精神病的妻子时,她意识到再留在庄园也不会有自由与快乐,最后便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正是“她把爱情与人们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仅完全的表现了她的性格与她的执着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出了一步”[3]。毫无疑问,简·爱与罗切斯特的恋爱史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是全书最重要的情节,也是最突出地表现了简·爱的性格。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蓓基和简·爱两个人物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差异。
1、 她们虽然同为女性,但“不同”的是简·爱抗争的是一种习以为常、受压迫的下层社会人们对沿袭了几百年的旧制度的反叛,作者所追求是的一种被压抑着的人权的复归。而蓓基所反叛的是上层人物的无耻行径。
2、 她们同样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追求精神,不同的是:蓓基追求的是显赫的地位,快乐的生活,表现出现代女性精神追求的端倪,而简·爱追求的是一种人格和作为人的平等权利,体现着启蒙主义思想精神特征,表现出自强自尊的人格力量。
3、 她们都同样得到了一份意外的财产,但不同的是,在对待金钱问题上两人的态度却恰恰相反。蓓基迫不及待地追求克劳莱男爵的次子罗登,是因为她瞄准了罗登将继承一批遗产,蓓基所做的都是为了钱。简·爱却视钱财如粪土,她爱上了罗契斯特决不是贪图他的家财,简·爱拒绝罗契斯特为她购置的珠宝服饰,只要求用爱来回报,爱情是婚姻的唯一条件,不管经过怎样的痛苦磨难,简·爱对此始终不渝。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人对钱财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种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与两位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风格是否相关?有着相似结局的两个女主人公,这是偶然的现象吗?
夏绿蒂·勃朗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出身贫寒,她的一生多半在苦难和不幸中度过,没有快乐和幸福,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流行的瘟疫夺走了她两个姐姐的生命。为了养家,15岁,她开始了教师的生涯。当时英国社会虽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没有获得政治、经济、权利、既使宪章运动也涉及男女平等问题。因此,社会观点普遍认为“女子的唯一出路是结婚”,作者夏绿蒂·勃朗特既无财产,又无门第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阶层,她们在婚姻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而面对妇女的这种婚姻现状,夏绿蒂·勃朗特用创作实践给予了狠狠的回击,在艺术王国里,夏绿蒂·勃朗特进行了快意的报复,她让富裕的庄园主对他的家庭教师产生爱情;富有的资产阶级小姐败在低微的家庭教师脚下;让简·爱的阔亲戚破产堕落,体会到贫穷的滋味;在故事的结尾,她大胆的安排简·爱获得五千镑的遗产回到了破产的罗契斯特身边。
由此可见,正是两位现实主义作家的个人经历不同,才会有对各自主人公的不同描写,才出现了两个叛逆女性的性格差异。在那个社会,妇女只有成为克劳莱小姐那样有钱的人,才能有相应的地位和权利,才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论艺术》第2册。
[2]《英国文史史纲》[苏联]阿尼克斯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外国文学精解》,朱雯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