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佛笔下的蓝领
2011-12-29李桂媛刘哲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雷蒙德·卡佛通过其短篇小说集《大教堂》揭示了七、八十年代在科技、物质高度发达的美国蓝领阶层生活的艰辛,压抑,紧张和愤怒。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文化视角,通过文本细读,分析美国蓝领生活状况以及原因;通过对作家写作方法的剖析,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卡佛;美国蓝领;《大教堂》
引言
本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界开始关注一位文学新星——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他不仅是美国“极简主义”小说的创始人,更是美国蓝领阶层的代言人。卡佛通过他的短篇,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灰暗的世界,在这个由蓝领组成的世界里,贫穷、失业、酗酒、离婚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欢笑与他们无缘,悲伤却永远伴随着他们。
在集卡佛一生心血的四部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1976)、《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什么》(1981)、《大教堂》(1983)以及《何方来电》(1988)里,他描绘了一个仿佛可以触摸的蓝领美国,一个“无望之乡”。在公认为成熟之作的《大教堂》里,卡佛继续以家庭、婚姻、生活琐事为小说的主题,该作品包括12篇短篇小说,集中展现了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状况。本文将结合小说中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找出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蓝领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阅读卡佛小说,不难看出作者与其笔下的人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卡佛的前半生是在贫穷、失业、酗酒、戒酒中度过,而对于蓝领们来说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深感 “谋生不易”,失业、酗酒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笔者将以下面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具体讨论这些现象以及原因。
1、 “滞涨”与谋生不易
60年代末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两症并发的“滞涨”现象,到了70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3次科技革命和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第4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加剧了美国蓝领工人就业危机。1969至1970年危机期间,失业人数最高达503万,在这支失业大军中,卡佛笔下的蓝领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把失业者刻画得最为深刻的是短篇《保鲜》:珊蒂的丈夫三个月前丢了工作,除了每两周去领失业抚恤金外,其他时间一直待在沙发上,或躺或坐,“好像他就住在那里似的“(P39)。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看同一页书、读报纸,他总是从第一版看到最后一版,什么都读,讣告、天气报告等等,一个消息也不放过。失业在家的他变得木呆呆的,家里的冰箱坏了,他一无所知,腐烂的东西散发出的恶臭,他闻不到。看见水从桌子上流到脚下,他一点反应都没有,珊蒂“看见丈夫的光脚,就在一汪水的旁边。”(P49)
“谋生不易”贯穿短篇小说《维他命》。做推销员工作的帕蒂,作梦都在推销产品——维他命。由于生意不好干,她手下一个又一个推销员都跑掉了,她无奈地说:“甭管你费多大劲,这日子都不好过。”(P105)《好事一小件》中的面包师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甚至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工作,“我在这儿从早干到晚,才能勉强活下来。”(P93)工作的压力使面包师丧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脾气变得暴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好像已经不知道该怎么为人处世了。”(P95)
2、酗酒与婚姻
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场女权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激进妇女认为:女人是受男人压迫的一个“阶级”,婚姻是男人施暴的条件,家庭责任则是一种奴役。70年代初期,美国“人类成长运动”(Human Growth Movement)将婚姻视为个人成长的绊脚石。离婚不仅不是“失败的婚姻”,而是人类成长的伴侣。受女权运动和“人类成长运动”的影响,美国的传统婚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导致美国离婚率急剧上升。
《大教堂》中人物受到运动的影响最深:《瑟夫的房子》中的魏斯与艾德娜分居后各自找到了情人;《软座包厢》里的迈尔斯与“孩子的妈妈分道扬镳八年了”;帕蒂的丈夫(《维他命》)背着妻子与妻子的属下唐娜约会;《发烧》中的卡莱尔与妻子依莲曾刻骨铭心相爱,彼此认为今生今世永不分离。但是最后依莲还是跟丈夫的同事理查德走了,原因是要“开始自己的生活”。
另一个导致夫妻分居甚至离婚的原因就是酗酒。《大教堂》的每一篇都有因酗酒导致夫妻分手或离婚的情形:《瑟夫的房子》中的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