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

2011-12-29段晋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许多学者认为,珍妮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有过于严重的异化倾向,十分不成功。但笔者以翻译批评学和价值学为理论框架,从译本产生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译本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出发,指出《围城》茅译本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翻译批评学;价值学;文学翻译;围城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译界对翻译批评的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翻译学的学科结构所提出的要求。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创生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以后就进入了蓬勃发展期,而翻译批评学就不同了,它是对包括翻译批评活动在内的翻译活动本身为客体对象的理论思考,是对翻译活动及翻译批评活动的本质、内在联系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的总体性和整体性的探讨,并为翻译批评活动提供一般性的准则的理论活动。它的客体已脱离了具体译文文本或翻译现象,而是对翻译这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意义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做出引导的活动,因此其理论依据已不再是翻译理论了。(吕俊,2006:52)对此,国内以吕俊、侯向群为代表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对翻译批评标准的价值学思考》、《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的危机与翻译批评学的孕育》等等,对翻译批评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将以他们的理论为框架,以钱钟书先生的著名小说《围城》为例,探讨文学翻译批评的新出路。
  二、翻译批评学与价值学
  长久以来,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几乎都是把原文文本作为理想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