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推进党的“软权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1-12-29闫红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10期
摘要:本文从文化领导权和“软权力”的视角论证文学与政治的审美关联:在理念层面,文学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政治建设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相契合;在经验层面,河北“红色经典”以宏大叙事为党的“软权力”建设进行了合理性阐释和合法性论证,创造了政治性需要和地方性表达和谐融合的范例;在实践层面,在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提高社会主义文学介入现实的能力和党的“软实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经典;软权力;审美关联
“软权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90年代初提出的,即一国利用其文化、意识形态或政治社会制度来增强自身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的能力。具体到执政党的“软权力”主要是指由执政理念的先进性、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制度安排的公正性等对广大民众的感召力和同化力,主要靠思想和文化上的领导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和自觉实践。建国初期的河北“红色经典”(《红旗谱》、《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就是党的“软权力”最成功的文学实践方式,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作为先进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价值情操和审美方式。建党90周年,总结文学与政治审美关联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探索新世纪社会主义文学扩大再生产和党的“软权力”实践路径就是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论文从理念、经验和实践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分析。
理念层面: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想象与追求是文学与政治关联性的基础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1942年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讲话》明确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服务于现实、服务于工农兵,并鲜明地提出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两支军队,一支是拿枪的军队,一支是拿笔的军队,而拿笔的军队是我们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红色经典”主要指创作于“十七年”时期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题材的小说,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河北“红色经典”(《红旗谱》、《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多是以河北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为描写对象,以英雄人物的成长为线索来表现其革命经历,以普遍的史诗性追求、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塑造、极具地域色彩的日常生活描写和历史超越性气魄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学基本的叙事成规和美学原则,实现了在大众文学中渗透和体现的革命性、民族性、献身理想和阶级斗争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发挥了特有的政治作用和精神力量,支撑和强化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自觉认同感,使全体国民在思想和行为上积极参与、维护、促进了党的“软权力”效能的发挥。
河北“红色经典”以中国特色的审美现代性力量彰显了文学优势和政治优势,为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建设进行了合理性阐释和合法性论证,支撑和强化了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至今,每当我们阅读或观看“红色经典”,重温我党为民族的独立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付出的巨大牺牲,总感到有一种精神给我们激励,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感动,有一种力量催我们奋进,有一种美德让我们崇高——这就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在当下建设先进文化、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所必须依靠和借重的精神资源。
经验层面:“红色经典”推进党的“软权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红色经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最成功的文学实践,夯实和奠定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软权力”建设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按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党的“软权力”正是通过文化与道德的领导来实现对新中国的政治权利,这种文化领导权通过文学审美的方式获得大众的自觉认同最终得以实现。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河北“红色经典”,成功地塑造朱老忠等一系列英雄谱系,以其丰富的日常生活叙事和宏大民族性建构的气魄和史诗性表达显示出强大的阐释功能,朱老忠从一个被剥削、被压迫、具有燕赵豪侠性格和正义感的农民成长为革命战士和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地说明中国革命从失败到胜利,再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必然性,预示了新的中国的光明的前景,成为新中国党性文学的经典。这种对革命起源经典讲述与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革命历史、社会现实和众多读者的期待心理相互激荡,建构起当代中国人对革命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而且以其特定的革命理性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质,为新中国建构起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国家道德理想秩序。
第二,创造了政治性需要和地方性表达和谐融合的范例,赋予文学和政治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气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源头和活水,对中国共产党“软权力”实现最成功的支持。如孙犁的《风云初记》等抗日小说中描绘出一幅幅白洋淀与滹沱河醇厚明丽的乡土风光,执着地表现抗日战争风云中冀中人民“真善美的极致”,开启了河北文学为政治寻求美好的先河。《红旗谱》、《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等在遵循革命理性的前提下,以极具燕赵文化色彩的日常生活叙事进行了民族性建构,以文学特有的审美的、正面的、真实的、有力的、亲切的表达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了强烈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这种叙事可以转化为一种发自人民灵魂深处的情感诉求和革命理想情结,使得大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对党的认同就有了具体的疆域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了坚实的民族根基。由此说明,时代的理想信念只有获得了审美王国的积极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转化为意识形态。
第三,道德理想主义的成功实验是政治与文学有效关联的契合点。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价值最让人敬畏,一种是我们身体之外的浩瀚星空,一种是高悬在我们内心的道德律令。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本身就是蕴含着丰厚的崇高美和道德美的富矿。河北“红色经典”普遍采用了把革命理性与道德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来强化对党的认同,既表现出坚定的革命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胜利的信念、历史责任感等等革命理性主义体系的认同,又能将人的理性解放通过感性的道德理想主义,如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自尊自爱、自我实现等情感因素相结合,达到了外在的革命理性与内在道德伦理相结合的超越性境界。感性和理性以相互激荡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强大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体系,发挥着精神上和灵魂深处对人进行改造和再教育的强大社会功能,不仅使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产生了强大的价值自信,更为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建设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和道德威信。
实践层面:新世纪文学扩大再生产和党的“软权力”实践的有效路径
第一,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从继承党的革命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和研究活动,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继承“红色经典”中道德理想主义建构的基本经验,探索当下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建设与文学研究、文化建设进行关联研究的有效性。同时,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为主体,坚持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使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变成自觉维护和践行党执政理念的“有意义的生活”,是新世纪党的“软权力”建设的基础和长效保障机制。
第二,继承和创新革命文化遗产,树立“红色经典,当代表述”的理念,探索和实施“红色经典”扩大再生产的途径,夯实新世纪党的“软权力”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立足当代需要,对“红色经典”进行审美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创新,在继承和弘扬革命美学的基础上,重塑和打造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新的意识形态,从多方面、多层次上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同时,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经济学的视阈中积极寻求“红色经典”扩大再生产和党的“软权力”实践路径。例如充分利用河北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经典”的景观文本价值,创新、创意民俗、生态、乡村等等旅游因素融合发展,既能发挥红色文化旅游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功能,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政治工程和凝聚民心的工程。
第三,大力推进“红色经典”进校园,加强河北“红色经典”、红色文化基地建设,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党的“软权力”实施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尊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三化”贯穿于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政治理想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相统一,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活又引领校园文化。而且,河北是农民大省,河北“红色经典”几乎是清一色的农民叙事,其蕴含着多方面的思想文化资源,可将作为农业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 ,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化,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红色经典”,永远是呈现在我们心中的一道光芒。它所蕴含的现代思想意蕴、革命理性表达、历史承担意识、民族正义想象、社会公正追求以及与文学审美现代性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应该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党的“软权力”建设优先挖掘、整合、创新的重要资源,以提高人民大众的政治认同,巩固党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