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民群体行为的心理探源

2011-12-29夏艳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传播学及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即“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乌合之众”理论,对网民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源,并就网民群体行为中“从众心理”发挥的作用,以及网民群体到底是不是“乌合之众”两个问题作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网民 群体行为 群体心理 沉默的螺旋 乌合之众
  
  说到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活动方式,我们可能热衷于开心网、人人网的网络社交,着迷于网络团购的新鲜与实惠,为微博寻子的成功而感动,不知不觉用上了“咆哮体”,在BBS论坛中进行激烈的自我表达……这一切的种种,其实都属于中国网民群体行为的具体表现。网民作为群体存在的行为及其心理,成为我们研究互联网发展和网络传播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也是体现网络媒体对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作用的最直接表征。
  本文对网民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联系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探源。主要就以下两个问题作着重阐述:一是网民群体行为中“从众心理”究竟发挥着多大作用;二是网民群体到底是不是“乌合之众”。
  “沉默的螺旋”理论
  对网民群体行为的心理研究,首先离不开“从众心理”的研究。而对于“从众心理”的研究,莫过于德国女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这个理论假说主要表达了两方面观点:一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会有尽可能寻求社会支持而避免陷入孤立状态的天性,个人意见的表达实际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二是优势意见的扩散和“沉默”的蔓延是一个互为因果的社会传播过程,由优势意见组成的舆论也因此而逐渐形成。
  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为网民之间的意见交流创造了优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环境,人们在网络上同样会形成类似于现实社会的各种群体,网民个体同样面临着来自群体的压力,“从众心理”的作用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网民的行为。
  在网民群体行为中,个体的网民并不一定是自发自觉的参与,也有些是群体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强势表达的主流意见也并不意味着全体网民的观点,而可能是群体压力下劣势观点向优势意见妥协的产物。如2011年8月12日发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一经公布即引发了社会的轩然大波。在百度某个关于女性文学的贴吧里,占绝对多数的女性吧友们对该司法解释的看法呈一面倒趋势,几乎一致认为其缺乏对女性实际权益的保护和关注,是对广大女性的不公。其中偶尔也曾出现过赞同该司法解释的声音,认为其促进了男女平等的发展,但立刻被铺天盖地的口水淹没。开始时,大部分情绪激动的女吧友认为持赞同观点的人一定是男性,而当此人表明自己的女性身份时,引来的是更为激烈的人身攻击,最终她只能带着不被接受的观点离开了这个女性贴吧。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即使在相对开放、自由、崇尚个性的网络世界,网民个体仍然需要承受来自群体的压力,并可能因为这种压力而不得不产生从众行为,或者被群体边缘化。因此,“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世界里呈现出一种令人忧心的倾向,即温和、理性的声音往往会被极端、非理性的声音所淹没,甚至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已不再像传统大众传播环境中那样如鱼得水了,因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更容易让人们展示“本我”的真实观点,而不是一味人云亦云,轻易被“从众心理”所支配。
  在传统的传播环境中,“少数派”意见之所以被忽略不计,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少数派”缺乏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这里的“少数派”并不一定只代表了少数人的意见,而与之相对的优势意见也不见得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只是通过大众媒介的宣传把自己的意见转化为强势意见(舆论)而已。“少数派”没有大众媒介平台,自然只能沉默下去了。二是“少数派”之间缺乏横向交流沟通。这样可能使单个的“少数派”仅仅因为害怕被孤立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三是“少数派”自身心态趋于保守。相对于传播精英们的优越心态,作为普通受众的“少数派”轻易不肯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没有行使媒体接近权来参与大众传播。
  这三个方面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其作用都被大大地削弱了。首先,BBS网络论坛、SNS社交网络、微博等自媒体……都为“少数派”意见的发表提供了平台,使其有了公开亮相的机会。其次,以上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兼具交互性特点,也是“少数派”之间的横向交流沟通的桥梁。最后,网络传播时代崇尚的个性张扬、开放包容等精神影响着身在其中的网民,使得新兴的网民群体有着不同于传统受众的思想倾向,而是敢想敢说,勇于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网民群体行为的心理成因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仍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形成了适应网络传播环境的新形态。
  “乌合之众”理论
  有着保守主义立场和精英意识的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认为“群体”是依赖“英雄”而存在的,在“英雄”缺席的条件下,“群体”往往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偏执、冲动、极端、智力低下及缺乏理性。而他认为造成群体精神的原因,除了组成群体的个体原有的种种消极因素外,还包括群体力量对个体的庇护,使个体在进行群体活动时更加肆无忌惮,缺乏原有的自我道德约束力。
  若用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来解释网民群体行为的种种外显特征及内在心理成因,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第一,群体中的个体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这一点除了与我们刚刚提到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中的“从众心理”一致以外,还可能如群体对个体的庇护,法不责众的传统认知都可能会使个体盲目、偏执、自大,产生群体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错觉,从而借助群体的掩护放弃对责任意识的维护;再可能造成群体的简单化思维,个体只需附和群体意志而不去独立思考,使得群体表现出偏执、极端、冲动、智能低下等心理特征。
  第二,群体在受某些理念激励时,会表现出很高的境界。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过多地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及消极作用,但也提到了群体受到某些高远的理念激励时会表现出的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良好品质。群体行为对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的积极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也不应该一味否定群体的正面形象。如“人肉搜索”这种网民群体行为,不管最后的结果是否已经变调,但就其动机来看,众多网民参与“人肉搜索”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第三,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群体”的力量,勒庞是反感、恐惧而又不得不重视;对于“领袖”在群体中的作用,他则倍加推崇,却又一针见血地揭露其取得群体领导权的种种手段。在勒庞看来,缺少领袖的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算是一些朝生暮死的“群氓”,能够让群体焕发出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的领袖,一般具备能够迎合信众的为事业而献身的勇气、不懈的斗志和高尚的利他主义,这些品质与群众在接受高尚理念激励下经常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境界是相一致的,且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正如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们,也往往会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和引导网民群体行为的发展。因此,通过巧妙利用“意见领袖”来对网民群体行为施加间接影响,也不失为一种控制与监管网民群体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即使我们无法否认网民群体存在偏执、冲动、极端、智力低下及缺乏理性等“乌合之众”的种种表现,但也看到了网民群体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及自我发展、完善、转型的可能,以及通过“意见领袖”控制与监管网民群体的可行性。
  结语
  通过以上对网民群体行为的心理探源,我们可以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的特定方式,即将不断削弱的媒体话语权转换为网民群体的“意见领袖”,从而更温和地实现网络舆论的“螺旋式”上升。同时,勒庞“乌合之众”理论虽然也提及了网民群体偏执、冲动等不理性的一面,但也并没有否定他们实现自我优化转型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参考文献
  ①《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②《什么是群体》[EB].http://wiki.mbalib.com/wiki/%E7%BE%A4%E4%BD%93,2011-09-16
  ③吴帆:《集体理性下的个体社会行为模式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④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 著,翁秀琪 译:《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M]. 北京: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
  ⑤《沉默的螺旋:意见环境的形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57289508.html?si=2,2008-06-18
  ⑥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6)
  ⑦古斯塔夫·勒庞著 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⑧杨斌艳,《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的心理分析》[J].《网络传播》,2009(9)
  ⑨孙钦浩,《革命时代的群体心理——读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J].《理论观察》,2011(2)
  (作者: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