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2011-12-29孙建峰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舆论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视,对政府决策表现出的强有力影响。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很大程度集聚和表达了民众的意见与看法,成为了一种新的监督政府的有力手段。本文初步探讨舆论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原因、表现和制约因素。
【关键字】舆论 政府决策 影响
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对政府的决策起着约束和制衡功能。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从单一到双向认识的过程, 突发事件由于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成为促进政府与媒体关系发展的催化剂。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交互作用,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舆论使政府行使权力的同时,更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反应,甚至借助舆论来促成某些行政行为的实施。
一、政府决策需要舆论的支持
1、公众参与决策意识增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公众希望表达自己意见和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3年3月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引发《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并很快于当年的8月实施,废止了实施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是一次公众影响政府决策的典型事件。近年来,网络成为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途径,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强大呼声也推动了政府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随着社会逐渐转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使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政府面对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只有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的决策偏好,考虑采纳民意,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系。
2、政府决策需要有力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事件作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①强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迫使相关当事人采取行动,或使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改变决策,制定、修正或废除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论导向,决定了政府公共决策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的民主化程度。
舆论是一种道德监督,可以在很多方面对事物做出合理性评价。面对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事件,政府存在大量“信息盲区”,仅仅依靠下属机关和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舆论的监督作用则是把社会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尽快反映出来,及时提供给政府,以尽快形成相关决策。如佘祥林案网络的热议,推动了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的改革;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带来了对“钓鱼执法”的明文禁止;“开胸验肺”事件推动了卫生部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发布与实施等。
舆论对政策产生的过程也会进行监督,监督其是否科学、民主,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防止因决策失误造成公众利益的重大损失。②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由于微博的推动,一起炫富事件竟然成为完善中国红十字会相关支出透明度的一剂催化剂。网络中观点的碰撞和交锋逐渐形成的舆论,不仅影响着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同时也影响着现实中的社会生活。③
3、政府需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面对危机,政府不应被动地陷入“出现危机——舆论哗然——媒体关注——政府解释”的怪圈中,而应努力引导舆论导向,变以“堵”为主为以“导”为主,更多地依赖于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有效防止公众因不知情而乱打听、乱传播,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在遇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中,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强的优势,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进行事情追踪,加深报道的力度,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二、舆论对政府决策影响的表现
1、呈现平等协商模式
平等基础上的协商是一种和平而非有强制性等级限制的交往活动,是公民与政府相互沟通、了解的重要途径。平等协商不仅可以疏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隔膜,增加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可以促进相互间真实信息的流通,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政府决策的动机,使政府贴近民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协商从而共同制定适合大众的政策,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响应和遵守。如众所周知的节假日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于2007年11月9日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公布并在社会各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