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2011-12-29李金花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权意识进一步加强,传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新闻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及民众,及时传达准确有效的信息,成为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以甬温线“7·23”特大事故中王勇平答记者问为例分析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媒介素养 信息公开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知情权意识进一步加强,传播更加信息化,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时代的发展要求新闻发言人不断提高与大众传媒的沟通能力和策略,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当前,虽然新闻发言人的媒体意识显著增强,对媒体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与媒体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也敢于在媒体面前发布消息,阐明政府的立场。①但对媒体的认识和利用,还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
  2011年7月24日,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铁道部随即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这场充满紧张感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在面对各路记者的质疑、追问,不但没能安抚社会情绪,反而因其含糊其辞,将事故推上了舆论浪潮,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也再次引发学者关注。
  一、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其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它是政府通过新闻发言人向传媒、并通过传媒向公众介绍政府的政策,通报某个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就某个事件或某个问题政府所持的立场和采取的措施,并回答传媒的问题,以保障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好沟通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②其工作核心是及时公开发布各类新闻信息,其职责是传递信息、沟通媒体,即把政府、单位、社会组织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新闻媒体,通过媒体让公众分享政府的观点,寻求公众支持。
  二、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它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包括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其中,能力模式是信息的认知过程,即公众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知识模式侧重于信息的传输方式,认为媒介素养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理解模式是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即媒介信息受到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能够实事求是,维护国家利益并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同时要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善于运用广博的知识和恰当的语言,透视事件,还原真相,全方位、多视角地与媒体打交道。
  现结合王勇平答记者问,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具体分析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1、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新闻发言人是国家形象的侧面反映,应该做到熟悉国家方针政策和本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其发表的观点要弘扬国家精神,坚定政治立场,维护祖国荣誉、民族尊严以及人民的权益,要尊重社会公众和公众的知情权。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在《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中说:“新闻发言人的核心是人,是一类干新闻发言工作的人面对其他人的工作。但是新闻发言人不是自然人,他应该是一个制度人。在他的背后,是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新闻发言人的实质,即他是一种制度的体现,是国家或某个组织立场的代表者,从而对新闻发言人的新闻素养、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重大事故发生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受众最想了解的是事故真相。“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发生后,在铁道部7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王勇平说:“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有信心。”但是针对事故时间、死亡数字、事故原因等基本事实,在没有调查清楚和准备不充分时,含糊其辞,回答记者提问抽象、模糊,没能很好地引导舆论,反而让群众产生各种猜测、误解。
  2、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良好的综合媒介素养
  召开新闻发布会,是对新闻发言人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媒介素养的考验。面对各路媒体、记者与公众,新闻发言人要具备较好的涵养。尊重事实,公开发布事实真相,应做到处乱不慌,处变不惊,坦然面对,大度应答,展现出新闻发言人的专业素养。
  同时,新闻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除具备良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