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发言人的三种策略

2011-12-29徐雯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公众迫切想要通过官方了解整个事故的相关信息,在铁道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措辞失当、态度欠妥,进而引发社会上的争议。针对这一状况,笔者认为新闻发言人要敢说话;有话说;会说话。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 “7·23”温州高铁事故 信息公开 改革
  
  一、新闻发言人
  7月24日晚,在“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首次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通报了事故情况,并回答了部分记者的提问。也就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王勇平的几句话:“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几日,这两句话被迅速改版和流传,在网络上成为红极一时的“高铁体”。
  当了8年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是“后非典时代”的第一批部委发言人,其不仅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第一批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还曾到美国进行考察学习。那么,作为一名资深发言人,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低级失误呢?有人说是口误,有人说是态度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这背后,还有一丝“无话可说”的尴尬。
  所谓“无话可说”,实际包含三层含义:有信息不可以告知;没有信息可以告知;有信息不知如何告知。在新闻发言人措辞失当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为了及时回应公众关心的公共事宜,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除了第一时间公开、公正地履行传递信息的职责外,还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发言人’不仅是一个官位,更是塑造公信力的‘营销部门’”①。
  其实,在我国,从设立新闻发言人到新闻发言人真正起作用,还有漫长的一段路要走。而这条路,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敢说话,有话说,会说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探索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符合国际惯例的新闻发言人体制。
  二、敢说话
  当新闻发言人是一项苦差事,身居高位却又有双重定位。作为官员代表政府发言,必须对政府负责,让领导满意;而作为发言人,又必须及时面对公众,让公众接受。因此,新闻发言人常常陷入“两难境地”,稍不留神,就容易由“发布新闻者”变为“制造新闻者”。因此,很多新闻发言人不想说、不敢说,也不会说。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一部分发言人敢为勇者先,王勇平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被称为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从美国受训归来的他,曾于2006年出版了《彼岸掠影:一个中国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在美国的见闻》一书,对新闻发言的实践与体会甚精,他把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视为“富有挑战性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把他与铁道部、媒体的关系比作“一仆二主”。
  同为“黄埔一期”学员的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将王勇平引为同道,得知此次事件后,他在《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中如是道:“你确实比我热情、勤奋又坚忍,在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已经坚持八年多了,而我却已退下阵来。”“我十分敬佩你的敢说、爱说,至少经常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客网站和接受采访,敢于面对记者。与许多卸任时公众还叫不出名字的发言人相比,与许多只会说领导官话的发言人相比,与许多根本不开新闻发布会、也不到网站做客的发言人相比,你是佼佼者,至少迈出了敢说话这一步。”②
  不少记者认为,王勇平确实对待媒体比较友好。每次新闻发布会,做主持人的他都会向部委领导争取,多回答记者提问。这在其他部委新闻发布会场合并不多见。2010年,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42次,做客知名网站访谈28次。王勇平作为新闻发言人,保持着铁道部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也保持着坦诚的形象,赢得的多是赞誉。
  不论王勇平措辞的恰当与否,但至少有一点,他敢说!这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地方。毕竟,只有“张了口”,才能谈到“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三、有话说(说什么)
  诚然,发言的基础应该是有言可发。“在7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现不佳的王勇平,实际就处在‘铁道部权威信息整合不力、供应不足和‘媒体和公众信息需求巨大、要求强烈’的夹缝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公众发泄不满情绪的‘载体’。”③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无话可说的尴尬,才使得王勇平说出了引发争议的那两句话。
  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在新媒体时代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传播学上来说,当发生紧急事件后正常的信息渠道受阻时,很容易出现流言甚至谣言,这些不良的舆论将严重危害社会安定,而信息公开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简便有效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舆论的开放进程,比发言人制度的进步还要快很多。发言人能够提供的信息,总是赶不上舆论的要求。”④发言人的这种滞后性常常将自己陷入一种被动的境地,让新闻发布会变成“救火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认为,网络确实使新闻发言人面临极大挑战,而且微博用户通过互相“关注”、“转发”、“目标推送”,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模式下的“协作传播”,从而挖掘或逼近事实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如果不告知真相就会漏洞百出。
  在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往往被允许列席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对相关信息和决策过程有着清晰和准确的把握。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了解如何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因此,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进行‘加大赋权’改革,赋予新闻发言人参与重要决策和实际操作的权力,使其有权参与整合、制作核心的权威信息,这样,新闻发言人才能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胸有成竹,才能及时、全面、如实地发布公共信息。”⑤
  四、会说话(怎么说)
  相对于“敢说话”和“有话说”这两点基础条件来说,“会说话”就是一项技术活了。此次,令网友们愤怒的,除了王勇平说话的内容,还有他的语气、态度和表情。面对如此惨痛的事故,其语态太强势了,语调过于高亢、激昂。另外,其神态也欠妥,比如眼睛总是向上,时时有松弛和自然的样子。最不该的是其挂在脸上的职业性微笑,让人只觉讽刺和不解。
  对此,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给勇平兄的一封信》中感慨道,“我干过这行,知道这行的苦处,有许多事儿,咱主宰不了,但在咱能主宰的那些地方,比如如何表示态度,比如如何公布事实,比如如何遣词造句、语气语态等,我们是能有一点作为的啊!可不能一场新闻发布会之后,不但不能平息或引导舆论,相反引来更多质询和谴责。”
  会说话是在敢说话的基础上再善说一点,也就是这“一点”,需要技巧,需要磨练,更需要积累。然而,这一切的基础应该是实事求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无论什么时候说话,怎么说话,都要端正说话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话实说。
  想要做好政府新闻发言人,正如白岩松所说,秘诀是要记住4个关键词,就是进行词语“拆分”,即政府、新闻、发言、人。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个,要把自己还原为一个人(而不是说新闻的机器),更要把言说的对象看成尊敬的人,做到真诚正直,充满人性。
  
  参考文献
  ①邓海建,《王勇平走了我们更懵了》,凤凰网评论频道
  ②王旭明,《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百度百科
  ③⑤潘洪其,《新闻发言人制度须走出“困境》,凤凰网评论频道
  ④单仁平,《希望“王勇平悲剧”不再重演》,《环球时报》
  (作者: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08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