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11-12-29刘俐彤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在音乐教学,特别是中小学音乐课中,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度使用出现了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栩栩如生的画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娱乐性有余而教育性不足。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媒体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利弊,导出在教学中应适度使用多媒体,而不应过于依赖它的观点。
【关键词】教育改革 多媒体 音乐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得到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技术逐步被现代教学技术取代。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成为新时代发展的热点。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弊问题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主要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一是赞同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如多媒体音乐教学中的声形并茂,其效果比传统教学中死板的音乐符号更能引人注意;另一种则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在肯定多媒体音乐教学优点的同时,指出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若干影响性因素,强调教师本身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结合上面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多媒体的运用是科学进步的必然产物,它的广泛运用解放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拓宽了知识学习的视野;但同时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不能因为创新改革而沉迷于“时髦”误区。
一、多媒体课件突破传统教学,改进课堂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多媒体手段如VCD、投影仪等相继进入课堂,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而且增加了学生课外接触音乐的机会。老师们希望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深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增长音乐知识。多媒体音乐课成为很多音乐老师的必不可少的教辅工具。据统计,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占有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很多的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在曲艺欣赏中,又包含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音乐的处理也有很多的讲究,如二人转、评书、大鼓书,苏州评弹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较好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片。通过录像,学生可以把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乐队的阵容规模,指挥风格的手势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感情的处理等看得听得都比较清楚。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加深了整体效果的理解①。如在教材中欣赏《西南风情》时,通过介绍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而引导到各族的地形、风俗、服饰,文化和各民族的特色音乐、乐器及表达方式。这样让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很好地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表述其教学的内容。这样既费时又无趣,而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教师只需课前把准备所写的内容精心绘制成图片,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图片呈现在投影仪上,这样就很方便向学生展示课上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电脑演示文稿的制作,使各种字体以各种颜色带着不同声音,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而且如果课上需要谱例分析的话,也可以避免以往的把谱例抄在黑板上那样既麻烦又不准确的情况。多媒体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的创设,为广大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②。对中小学的学生来说,能提高他们课上的积极性和兴趣,将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拿歌曲教学来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音乐课件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另一种学习情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教学生唱一首新歌时,可以在出示歌谱的同时配以优美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音画编织成的良好的氛围中去感受、触摸音乐的美,使学生进入忘我之境,进入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总之,多媒体音乐课与传统音乐课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多媒体课件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资源知识广、形象性强、方便等优点而备受广大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喜爱。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无论是何种媒体,都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始终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角。
音乐教师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把握好使用的“度”。笔者曾在一些中小学听课,有的老师上课用课件伴奏音乐取代钢琴为学生伴奏,用名家的演唱为学生范唱。当然,这些伴奏、演唱本身可能比教师的伴奏、演唱要好,但是伴奏带、名家的演唱是无法代替教师现场的演唱、演奏达到的共鸣。曾有国外的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面部表情。也就是说教师的语言和表情在学生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是如此的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过于详细的课件设计,把老师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做的每一件事都详尽地安排在课件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只要动动手指点击鼠标就万事OK;而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就比较索然无味,会削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多媒体音乐课件制作和使用中要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遵循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辅助性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使音乐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音乐课堂的辅助手段③。另一方面,音乐终究还是一门以声音和听觉为首要的艺术,太过复杂和频繁的视觉画面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年龄层次还是处在感性上,偶尔一些有趣的动画片段和小故事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桥梁,但如果大部分精力投在感兴趣的画面上,很少能仔细听音乐,更谈不上欣赏和理解音乐,就出现了本末倒置④。在了解背景之前让学生先听音乐,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感觉、想法去理解音乐,讨论对乐曲的感想,并进而了解相应背景。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音乐。因此,多媒体音乐课件在运用时要遵循通过欣赏来了解音乐知识,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媒体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不应起主导作用,要更多的以听为主。
结语
多媒体音乐课件进入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恰当,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要是使用不当、喧宾夺主、过多的让多媒体作为课上的主角,也会使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容易让课堂变得死板。就像盲目地依赖多媒体课件技术,把课上内容都按照顺序性地结构来上,教师在课上不停地点击鼠标,这样不仅不会觉得这个老师多有水平反而使老师变成了“解说员”⑤。可想而知,要是这么简单地只要点点下鼠标就能上课的话不要让多媒体完全代替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应该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上音乐课就是给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艺术思维。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来唱来跳,让他们自己参与进来,不要把课件做得花花绿绿的,让学生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到视觉效果上来,这样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听觉感知。
参考文献
①《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有机整合》,浩然考试网,2005
②汪德萍,《好风凭借力》[J].《中小学电教》,2005(10)
③任益波,《您的课件真实有效吗》[J].《音教畅想》,2005(4)
④刘旺,《直击音乐课改中的时髦误区》[J].《音乐畅想》,2005(4)
⑤刘爱忠,《多媒体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五忌》[J].《中国音乐教育》,2005(4)
(作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09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学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