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之花别样红

2011-12-29刘冰石周蕾王业芬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2011年肥东文学界喜讯频传。一个月内,先后获得 “中国散文之乡”和“安徽文学工作先进县”两项殊荣,使肥东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迸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彩。
  一个县何以拥有如此耀眼的文学成果?笔者在走访中得知,近些年来,肥东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文学艺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特别是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个健康的创作群体,培养了一支精锐的中坚队伍,建立了一串成熟的创作基地,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展现了一个别具魅力的肥东。
  文学之花别样红
  在肥东这块热土上,文学园地从来就不乏名家名篇。尤其是近年来,肥东文学更是一片繁荣,硕果累累。
  1、涌现出一批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家
  安徽作家群中,刘湘如、刘先平、温跃渊、姜诗元、赵宏兴等均为肥东人。其中刘湘如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长篇小说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副会长。作品以细腻的白描见长,代表作长篇小说《美人坡》被文学评论界誉为“一部当代《红楼梦》”、“震撼世纪的长篇力作”,专家学者称其是一部“醒世巨著”。刘先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编审。运笔行文,摇曳多姿。作品《云海探奇》、《千鸟谷追踪》于1997年同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山野寻趣》、《黑叶猴王国探险记》分别于1999年、2002年获得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儿童文学奖。
  2、创建了一个稳固的文学创作阵地
  1999年肥东县文联成立,肥东县作家协会同期成立,自此,肥东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2005年,县作协自筹资金租了一处办公场所,并利用它致力于发展文学创作力量,提升文学创作水平。创办了纯文学刊物《分水岭文学》杂志(后改为报纸),组成了相对固定的采编队伍,刊登各类文学作品。
  3、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文学创作队伍
  肥东县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学队伍放在首要位置来抓。通过抓队伍建设,以老兵带新兵,由新兵促老兵,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目前全县拥有文学创作人员上万人,其中800多人为作协会员,国家级会员10人,省级会员22人。
  4、构建了一个推介展示的平台
  自2005年创刊以来,《分水岭文学》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开设了网络版。县作协还与《诗歌月刊》、《诗选刊》、《清明》、《未来》等刊物联合推出肥东文学作品专辑,与《新安晚报》副刊联手,大力推介肥东文学作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分水岭文学》已经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700多人,每年刊发文学稿件2000多篇,成为展示肥东文学水平,推介肥东文学人才,提升肥东对外形象的一张重要的名片。
  5、搭建了一座对外交流的桥梁
  本着“立足肥东本土、发展乡土文学、深挖肥东文史、繁荣肥东文化”的目的,在县内创立了“草房子”、“小陶新农村”、“白马山林场”等文学创作基地,多次举办县内文学笔会,创作出反映地方特色文学的作品1000余篇。此外,肥东还加强与外界交流,多次派人到黄山、江西婺源、山东滕州、河北承德等地参加文学笔会。通过经常性的笔会活动,搭建起了肥东作者与名家大师、外地作者之间学习交流的桥梁。
  6、打造了一批优秀文学作品
  良好的文学创作氛围,使得肥东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肥东县约有500名骨干作者,每年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近4000余篇(首),其中在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大约有500余篇(首),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刊名刊上发稿有所突破,每年有100多篇(首),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势头。肥东县委常委、人武部长,县作协顾问张守福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其散文专集《情落淮河湾》、《秋到九里山》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著名的乡土诗人张道发的散文诗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乡土风情深受好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学创作从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学的丰收离不开适宜的社会环境。肥东文学连年丰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