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媒介形象嬗变——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2011-12-29张鹏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通过运用再现理论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历时研究发现,媒体建构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蜕去早期的形象,经历着从都市“边缘人”到成长中的“新市民”的时代嬗变。这对于正确认识真实的农民工群体,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表象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揭示大众传媒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形象 边缘人 新市民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既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中国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碰撞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民工被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城市话语所书写言说的过程。因此,以再现理论为指导考察大众传媒中农民工的形象演变,有助于正确认识真实的农民工群体,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表象及背后的社会心理变迁,揭示大众传媒在助推农民工融入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农民工最为集中的京、沪、穗地区为考察点,选择《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上述三家报纸1984年至2011年的报道进行历时态再现研究。样本的选择上,从每年四个季度的中间月份等距抽取,选取所有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三家报纸共得研究样本435篇,其中,《人民日报》203篇、《新民晚报》130篇、《羊城晚报》92篇。分别从报道总体情况、立场态度、再现主题等几个类目进行分析。
一、三家报纸的农民工形象再现内容分析
1、报道总体情况
28年来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报道数量变化与国家政策呈现出紧密的相关性,同时也与农民工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紧密相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至1992年,报道数量少,三家媒体平均每年约12篇。这体现了媒体对于农民工并不关注。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3年,1993年中央颁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决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媒体报道快速增长,报道数量基本维持在年报道量近30篇左右。第三个阶段是在2004年至今,媒体报道稳步增长。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报道于2007年到达了新的顶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报道数量趋于稳定。
2、再现立场
历年来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1984年至1987年,报道立场以正面为主,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支持劳务输出。1988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负面报道开始逐渐增多。1998年至2003年,负面报道的数量以翻倍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农民工被再现成“盲流”、“乡下人”、“乡巴佬”、城市的“麻烦”。2004至2011年国家政策引发对农民工状况的关注后,正面报道的数量急速上升,远远多于负面报道。二十多年来,城市话语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从负面态度向积极态度转变。
3、再现主题
1984年至1988年,国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初期,媒体对于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主要在劳务输出方面。1989年至2004年,媒体除继续关注劳动就业外,报道范围进一步扩大。1991年之后,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报道开始出现,春运潮、民工潮成为报道热点。这一时期农民工违法失范/社会冲突/灾难/事故的报道频见报端。2004年至2011年,随着国家对农民、农民工政策调整,这一阶段报道的量和质都有了新突破,报道的主题呈现多样化,报道重点明显向政府行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公共服务、生存状况倾斜,关于农民工犯罪、生产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大大减少。再现主题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认知的变化,表达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逐渐包容。
二、农民工:从“边缘人”到“新市民”
“再现”指的是通过语言、话语和图像等产生意义的过程。再现的动作需要将许多分散的元素,聚集成一个可明了的形式,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对对象事物的选择和建构过程。从文化与权力关系的角度看,再现行为本身就是文化内部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①
通过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的历时再现考察,我们发现,农民工因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没有表达自身的话语权,被基于城市主体和精英立场的都市媒体建构成“问题化”的他者,并被他者化为落后的、素质低下的都市边缘人形象。②然而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语境中,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国家农民工政策的调整,媒体建构的农民工群体正在蜕去早期的形象,从被排斥、管制、忽略、嘲弄,到被同情、接纳、尊重、认同,从与城市陌生对立到和谐共处,农民工群体正在经历着从都市边缘人到成长中的新市民的时代嬗变。
1、观念意识的变化
传统农民往往被贴上“小农意识、不思进取、封闭保守、目光短浅、自由散漫”的标签,农民工来到城市就是为了打工赚钱养家,所以被比喻为“候鸟”、“过客”,土地和农村才是他们的叶落归根之所。而这种传统观念在经过现代城市文明长期熏陶的农民工那里发生了变化。媒体再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具有比较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思想比较活跃,视野比较宽,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个性化,渴望在城市学到技术、增长见识、增进才干,以智力而不是体力生存,希望通过自身打拼实现梦想,体验多彩人生。
2、就业条件的变化
在媒体叙事里,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已经渗透到城市社会的各行各业。老一代农民工从事技术要求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以及其他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干最脏最累的活却只拿最低工资,而新一代农民工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些农民工还进入商界,兴办民办教育,甚至成为IT业的骨干。
3、行为方式的变化
1990年代中后期的媒体再现中,农民工被刻板化成苦难不幸、无知无助、土里土气、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或者为非作歹、杀人越货、偷抢奸淫的恶棍。自2004年后媒体报道发生了变化,媒体较多关注农民工积极正面的行为。如,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注重自身长远发展,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和学习,参加自考、上夜校、接受劳动培训;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好人好事,见义勇为;逐渐文明进步,改掉一些不良行为陋习,诸如闯红灯、乱吐痰、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成为了城市文明的和谐音符。
4、生活方式的变化
媒体对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同样进行了刻板化再现,农民工的生活被再现成单调的、乏味的。而新一代农民工被再现成个性张扬、敢于冒险、追求时尚、注重自我的群体,他们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上网、逛街、K歌,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再现具有强大的符号力量,它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还参与建构。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将产生真实的影响。在“新市民”、“新建设者”、“产业工人主体”等话语的召唤下,农民工的城市主体意识渐渐觉醒,他们认同主流价值观,提升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接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怀揣梦想、憧憬,在城市拼搏,努力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工从边缘人到新市民的媒介形象嬗变,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足迹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农民工形象变迁中的媒体责任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关键。对于中国城市化,农民工的顺利融入是关键。大众传媒应该承担起“形成个人现代性方面的真正独立的力量”的重任③,充分认识农民工报道对于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意义,关注农民工群体,为其提供平等的社会交流平台,促进农民工与市民消弥隔阂,相互融合,构建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
1、树立平等意识,彰显人文关怀
要超越同情、恩赐的感性层面,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农民工群体,给予农民工人文关怀,给予农民工作为公民应有的尊重,关注、维护其人格尊严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利,真正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为农民工呼吁,切实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和权益维护状况,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舆论支持,发挥社会运行稳定器的作用。
2、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
在新闻选择中不偏不倚,要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农民工的形象,既报道农民工敦厚、耐劳、进取的一面,也报道他们困惑、迷茫、退缩的一面。在新闻语言上要谨慎措辞,规范报道用语,摘掉偏见与歧视的有色眼镜,尊重农民工,避免使用让农民工敏感的语言等。在消息来源上既引用官方、学者的语言,也引用农民工自己的陈述,给农民工表达自身权益的平台。
3、新闻采写上深入挖掘
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动态新闻。对于题材重大、非事件性新闻要注意灵活运用其他的新闻体裁形式如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新闻等,揭示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涉及农民工的行为事件,媒介报道应注意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及处理结果,展现人物细节。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等题材上要深入挖掘,剖析社会土壤和时代背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①[英]丽莎·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9-44
②王建民,《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J].《社会》,2008(2)
③刘辉、东方,《民工电视形象的嬗变——以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8(2):122
(作者: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