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汇报》1956年复刊初期《笔会》的特色

2011-12-29许婧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及“双百”方针的确立,《文汇报》从专业性的机关报恢复成一份具有传统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把办好副刊作为办好报纸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其中最有特色和影响的要数《笔会》副刊。本文主要对《文汇报》第三次复刊初期(即1956年10月至1957年春)的《笔会》进行分析,总结该副刊文章样式、题材选择、版面编排等方面的特点,展示其独有的魅力特质,解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文汇报》 《笔会》 特色
  
  《文汇报》的《笔会》副刊自创办以来,一直沿袭着与知识界的“鱼水之情,道义之交”,成为了各界知识分子和广大读者抒写性灵、发表见解的重要园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相关问题的讨论方面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笔会》创刊于1946年,随着《文汇报》的几度停刊与复刊,直至1965年才迎来了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辉煌时期。作为知识分子建言争鸣的论坛,主编徐铸成一再要求其“力避局限性,做到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文不计新旧,都兼收并蓄”。复刊后,《笔会》每周出刊6次,题材、文体、版面等各方面都贯彻着《文汇报》的编辑方针。
  一、题材丰富,内容多彩
  1956年4月,秉承着“双百”方针,复刊后的《笔会》积极充当知识分子的交流平台,让各种思想拥有自由发表的空间。其所刊载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探讨全面而细致。
  1、文学、文艺
  作为面向文化界、知识界的副刊,《笔会》中关于文学、文艺的文章占据着重要位置。复刊第一期的《笔会》就于显要位置刊登了郭沫若的《文学与社会——答墨西哥文学杂志问》,解答了当时文坛所关注的问题。向来重视“名人效应”的《笔会》经常刊发名家作品,以名人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关注。《笔会》中的文章,有对作品本身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