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在日本刊行的中文报刊办报思想及舆论建构
2011-12-29梁明星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维新变法”掀起了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维新派办报宣传变法主张,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其中,一批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们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办报纸,译杂志,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对国内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其中的代表之一《游学译编》,并由此作出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 办报思想 舆论建构 《游学译编》
20世纪刚刚开始,中国就处在了内忧外患境况之中。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给国人打了一剂清醒剂。在中日两国的历代交流中,中国始终是以输出国的身份,将政治制度,甚至是民间饮食传入日本。而反之,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界历来轻视日本。甲午战争的战败,促使国内上下开始关注日本,探讨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并加派有识之士前往日本,进行学习,带来新思想的传播,不仅要开阔国人的眼界,更要更新国人的思想。康有为上书说,“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速最速,条理犹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①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道路,纷纷出国留学,掀起了留学热潮。“据统计,1900年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不过200人,到1906年竟增至12000余人,还有一些青年学生到美国、西欧等地留学。这些留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大部分人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后来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②
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们创办和发行了大量的革命报刊和书籍,并以此为阵地,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其中就包括《游学译编》。
留学日本的学生们翻译日文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但情况如梁启超说的“如久处灾区之民” ③,即翻译的内容比较随意,不加选择。逐渐的,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认识到立宪救国是行不通的,要想挽救中国,则必革命,并由此引发了推翻二千多年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可见留日学生报刊在传播近代文明,宣传革命方面所起到的巨大推动力。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也把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于留学生身上。他说:问中国诸社会中,其前途最有望,而能负担将来之中国者,则必曰留学生。中国腐败如官吏社会,无识如细民社会,愚顽如八股社会,皆气息奄奄,若俎上肉,虽外人奴之,辱之,割之,而皆莫可如何。而留学生则不尔。受文明之教育,染他国之良风,而又加之以爱国心赋之以青年之血气能力,故留学生者,中国未来之主人也,未来之统制者也。问中国之前途而求其可以任国事者,则留学生而已。④
《游学译编》是由留学日本的湖南籍学生创办的月刊。由东京游学译编社编辑,1902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1903年11月3日终刊,共出版了十二册。其编译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其目录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分类,包括“叙”、“学术”、“教育”、“军事”、“理财”、“内政”、“外交”、“历史”、“地理”、“时论”、“世界新闻”等。留日学生创办这份刊物的目的在于“专以输入文明,增益民智为本”。⑤《游学译编》“不著论说”,以转述为本,兼有评论,并尽可能少的发表本社言论;“杂采书报”,内容并不局限于政治、法律,而是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新闻;“不美装潢”,以低廉的制作成本,让人人都买得起,有利于刊物的广泛传播。
在第一册,就刊有杨度所写的序言——《游学译编叙》,它指出创办这份刊物的旨趣,在于使“游学者与不游学者,日以学术相责,然后群起而谋国”,国家的发展,“无一年无一月无一日无一时,而不有进步。而后一跃与日本齐,再跃而与西洋各国齐,由此而追他日之日本,他日之西洋,长此焉而致无穷”。⑥
《游学译编》主要是以翻译外国作品为主,编译人员主要有杨度、周家树、陈润霖、黄珍、周宏业、范锐以及张孝淮等。“所翻译文章以学术、教育、军事、理财、时事、历史、地理、外论为主”;其余如“中外近事,各国现今之风俗习尚,才艺技能,无论书报,择其尤者,由同人分译,皆于题下或文后旁注揭明所译原书书名及著者姓氏,或于一书中摘择精华,亦必载明载泽某氏、某书报”。⑦
《游学译编》对教育的重视度远超外交、军事等领域。几乎每一期中关于教育的文章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第一期,教育论,华族女学校学监下田歌子论兴中国女学事;第二期,学校行政法论(日),山田邦彦著;第三期,学校行政法论(续)记嘉纳校长演说;第四期,英法德美现在教育观,小学教育之方针(教育实验界);第五期,国民教育论(国民新闻);第六期,国民教育论(国民新闻)(续),第八期,论学校对家庭与社会之关系(译日本中岛半次郎教育学讲义);第九期,教育泛论;第十期,民族主义之教育;第十一、十二期,社会教育。这些文章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选材范围广。在这些有关教育的论著中,既有翻译教育家的原著,也有讲义,文摘和编译社成员自己撰写的文章。
第二,文章提倡素质教育。“二十世纪膨胀之时代也……欲竞争的胜利,则实地科学应用之必要也、事物的练习之必要也、语学之素养之必要也,身体强健与心俱勇而强,而后可以跨于世界”。⑨
第三,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须洞察时务……重责任,守职分,养成应国家之需用之国民,是所祈也。”⑩
虽然《游学译编》以翻译作品为主,但是编译者还是不可能回避当时的现实问题,而是经常就现实问题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他们就在译文前用“译者说”,或是在译文后用“译后”的形式发表个人的见解,使其成为一个以译文为主,兼时事议论的刊物。而这一点也成就了《游学译编》的独特魅力。
又因为是湖南留日学生办的,因此在《游学译编》中就对湖南问题的讨论比较多。比如,在其第二册的“本社同仁启”中曾有公开的声明:“本社同人,大都湘籍,眷怀宗国之外,而于桑梓尤注意焉。”
《游学译编》有的是宣传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如《太平洋之竞争》、《列强在支那得铁道政策》;有的是关于西方各国近现代历史与现状的介绍,如《十四年来的德意志》;有的是对沙俄在中国东北进行侵略的报道,如在《俄之满洲》中就这样写道:俄人之不循公理不顾名誉而强占满洲地……转瞬间将使我国民亲睹此惨剧矣……俄于哈尔滨用永久占领之手段,同时建筑数千最坚牢兵舍以屯军队,又沿栈道全线见支那之劳动者皆憔悴熏黑,目不忍观;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就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唤醒了中华民族对当时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进而发起开展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游学译编》中对于当时的“内政”、“外交”的相关介绍是及时的,既介绍了清政府的相关对内、外政策,也提供给了清政府和相对封闭的国人一个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平台。如在《新定统治蒙古制度》中,就详细介绍了清政府对“内外蒙古”的最新政策。“政务处及军机大臣商议改正蒙古地方政治及国际上之制度”、“由北京派遣蒙古总督一员,该总督在该地有管理行政及指挥军事全权,总督下设政务及军务顾问官各一员以掌一切事务”。⑾
在“外交篇”《满洲问题》中,这样写道:满洲第二期撤兵引起世界列强之注目……俄国不履行撤兵之约而以新条约要求于满政府,之满政府之易欺也……英美日本知满政府之不足恃也,因势力平衡之利害而各出于其所欲干涉之地步……满洲问题非一满洲政府之问题而世界各国经营极东者之问题……可是当时的中国处在多个国家的利益链中,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而中国政府和百姓全无自主可言。⑿
当然,《游学译编》所翻译的文章也不全是这么“严肃”的话题,其中也不乏一些轻松之作。其“琐记”中就经常出现一些地理知识或对外国风情的相关介绍。曾经就介绍过多个“世界唯一”:“伊克亚得尔之基德市在赤道线内位地球之中央,日出则午前六时,日没午后六时,实世界唯一之正中都会”、“西比利亚之卑加尔湖最深之处有四千五百英尺,湖面高于海平线千三百五十尺,湖底低于海平面均约三千尺,实世界唯一之深湖”、甚至连伦敦市长的特殊衣着都有过报道,“伦敦市长之徽章嵌数十百金刚石于其上,其价格值百十二万元”。⒀
《游学译编》和当时同期创办的许多刊物一样,在当时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国人认识世界开启了一扇窗。其与政治运动的密切合作,也为后来创办的书、报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参考文献
①康有为,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2
②刘贵田 主编,《中国近现代简史》,东北大学出版社,125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九章,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279、283
⑤⑥⑦游学译编》第一册,《游学译编叙》,P7、7、2
⑧《游学译编》第一至十二册
⑨⑩《教育论》,《游学译编》第一期
⑾《游学译编》第一册,内政篇,P57
⑿《游学译编》第九册,外交篇,P895
⒀《游学译编》第五册,余谈篇,P509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