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纪实类人物访谈节目《某某某》
2011-12-29陈晓明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呈现纪实性美学的特点,而人物访谈节目是受到所有媒体重视的节目形式之一,在多媒体融合、自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腾讯视频将纪实性与人物访谈相结合,推出社会纪实类人物访谈节目《某某某》,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本文从《某某某》的节目定位、手法运用、主人公与主题选择、节目运作等方面对其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纪实性 定位 主题 自媒体 微视频
日前,腾讯视频出品的原创社会纪实类人物访谈《某某某》因高度纪实性和对平凡人物的不凡人生地关注和解读而备受传统电视媒体青睐,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台湾中天卫视、深圳卫视、河南卫视、江西卫视等多家知名电视台在节目中已多次引用《某某某》内容。笔者通过观看《某某某》的视频节目,认为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目定位
节目定位对一个节目而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节目定位包括节目的内容定位、风格定位、价值定位、主持人定位等等。定位越明确节目才越容易办得有特色从而成为品牌。
《某某某》栏目首先定位于社会纪实类人物访谈节目,以“做唯一的自己”为节目口号,以关注平凡人物的生存现状、生存心态为重要内容,洞察社会现状,以达到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的。栏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某某某》这档视频纪实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真实的向网民展示平凡人的生活状态,以视频的视角,关注每一个平凡人的精彩,因为每一种生活都不可复制的。”明确的定位使得《某某某》有了自己的制作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节目有了方向性的把握和内容的倾向性,形成了节目自身的风格。
二、节目手法
1、高度的纪实性
《某某某》作为纪实性节目,在录制上采用全外景拍摄的方式,没有演播室。节目的叙述者以事件主人公为主,画外音为辅,出镜记者的画面很少,受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被访者身上。节目在讲述主人公故事的同时,会采取含蓄的方式揭露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比如《家》这期节目就批判了居民乱扔垃圾却不承认的社会现象。这些手法保证了节目高度的纪实性。
2、运用多种形式表现主题
《某某某》每期节目的开始都会先播放采访花絮,花絮中着重突出能够代表主人公独特观点的话语,花絮的最后会通过字幕的方式打出本期节目的标题并将画面停留在主人公身上。节目注重声画合一,会利用影视剧或者电视节目来辅助说明一些问题。音乐的运用在节目中也较多,或歌曲或旋律,营造氛围让观众感受主人公的情感。作为纪实性节目的《某某某》大量采用同期声,突出现场感、真实感。剪接手段上大量剪掉记者的采访问话,保留主人公流畅表达观点的话语。
三、节目主人公的选择与主题设置
总体而言《某某某》在主人公的选择上,注重了人文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统一。具有一定个体思想的平凡人物占据节目的大部分,特殊人群也有一定的比例,另外在节目定位的基础上它也会选择当下热点人物中与之契合的人物,传达当今社会需要的思想价值观念。
1、平凡但有非凡经历的个体
这类人大多从事着普普通通的职业,但他们的共性是他们做出了平常人不太理解、或没有勇气做出的非凡举动或选择。这类主人公身上的反常性就是节目本身存在看点的保证。他们能够忠于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平凡中或见证伟大的奉献精神或对理想坚持不懈。比如作为女性却从事火车司机职业的徐赫,毕业后做台球宝贝的女大学生王婷婷,因不满国内教育而带儿子赴美国上学的陪读爸爸王陵等等。
2、热点人物
选择热点人物是因其在媒体聚光灯下有更多的曝光率,在受众中间的知晓机率会更大一些,另外这些人物在成为媒体“宠儿”之前必须是“平凡”的,不为公众所知的,选择这样的人物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因为受众很想知道这些人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们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比如中国达人秀的总冠军卓君,人体模特苏紫紫,《老男孩》的两位创作者,蛋形蜗居主人公戴海飞,这几个主人公都是因为电视或者网络引起公众注意的,《某某某》选择这些人物作为主人公能够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收到良好的观看效果。
3、特殊人群
这里的特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身体上特殊即残疾人,这类特殊人群容易引起公众的同情心,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更容易让公众认可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因为医疗事故而破灭篮球梦想的运动员史勇,他让受众明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而不是去抱怨;还有丧失行动能力的铁杆球迷杨晓东,失去双腿的复读艺考生李卫等等。他们都能够阳光面对身上的残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受众角度出发,我们作为身体上健全的个体又有什么理由因为生活中的不顺而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呢?二是心理上的特殊比如易性病人、同性恋群体。这类特殊人群容易引起公众的猎奇心理,节目从科学的角度向受众讲述他们的故事,目的是告诫受众他们虽然特殊但也是“平凡”的一般个体,我们不能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应试着去接受、理解。这样的代表作品有《变性模特刘诗涵》、《同性之爱:宋剑 郑琳》。
在主题的选择上,《某某某》会根据时间选取契合相应时间段的主题,比如在考试集中的时候推出“考生季”,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推965644e0195b3196134fa81dff87ab32630c0f4f2cfbab5c07813d3cc2e34f60出“母亲季”。一方面很好地利用了媒体对相关话题的报道,引起受众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节目对于相关人群的关注。
在主题选择上,节目还注重对目前的不良价值观进行批判。如随着《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的流行,唯物质论的择偶观越来越盛行,《某某某》一期叫做《超前红娘兰毓云》的节目就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这种价值观的批判。
四、节目兴起原因分析
1、提倡坚持自我,追逐梦想,包容性强,符合当今青年人张扬个性的心理
《某某某》以做“唯一的自己”为节目口号,本身就迎合了青年人坚持自我的心理。节目通过主人公坚持做自己的个人经历影响受众。节目在主题的框架下又有其包容性,符合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青年人个性发展的需求。比如恋爱季的特别版主题是“依然相信爱”,但节目仍然采访了那些喜欢单身的人群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人文精神浓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某某某》关注一些被社会所忽视的群体,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节目的人文精神浓厚。对于需要帮助的主人公,节目会在最后留下主人公的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比如《拾荒母亲王瑞娥》该期播出的第二天,主人公的银行账户就收到网友的捐款14万,收到众多爱心鼓励的电话和衣物等等。
3、宣传渠道广
《某某某》利用腾讯的网络资源开通了相关的博客、微博作为宣传阵地,博客通过文字的方式能够让公众深入的了解主人公,微博更新信息的快捷,方便受众及时得到节目的相关信息,网络的互动性使节目组掌握受众的反馈信息更加便利。另外每一期节目之后会为下一季的节目打征集广告。节目因其高度纪实性原创性还被多家电视台引用,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
4、打破电视访谈节目以公众人物为主的常规
如今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很多,尤其是采访公众人物比如明星特别多,如《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等等,公众人物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这是这类节目能够长久生存的重要原因。但受众也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思想方面的亮点。而《某某某》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此,它通过纪实访谈的方式有力地表现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
5、微视频符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
如今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成为被时间驱赶的奴隶。微视频适应了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尤其在网络上,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更加盛行,网络上受众的选择性更大,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是很困难的。《某某某》每期节目的时长大约控制在7至20分钟左右,这在微视频中也算短的,如此短又能很好表现主题的节目怎能不受到网友的青睐。
五、节目运作
1、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如今的公众拥有或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电子产品,比如手机、摄像机、电脑等等,公众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拍照、摄影、录音、文字记录等等,并利用互联网发表出去与网友分享。在自媒体时代,普通公众就可以完成以前只有媒体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某某某》节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互联网上发布节目的征稿要求,投稿方式,让公众利用自己身边的设备拍摄一个人或一件事,通过网络上传节目。栏目组利用优秀作品作为节目线索或素材策划节目,并对采纳的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报酬。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节目形成良性的循环,为节目的长久生存打好基础。
2、节目组将帮助主人公的过程拍摄下来,作为节目的一部分
《某某某》节目很注重对主人公的帮扶,并将帮扶过程拍摄下来完成节目。比如《某某某》将卓君的家人接到达人秀总决赛的现场,见证卓君的圆梦之旅,将其家人当时的心情和举动完全记录下来成为节目的一部分。这样既是对主人公的一种人文关怀,对于节目而言也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备情节。
参考文献
①张颖,《浅谈电视纪实化背景下主持人的“叙述”价值》,《大众文艺》,2011(12)
②朱秀梅,《浅析当前门户网站人物访谈类节目》,《华章》,2009(11)
③易钟林,《试论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特色与价值》,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④中国网 腾讯出品:《某某某》讲述平凡人的故事,http://info.it.hc360.
com/2011/07/061734530880.shtml
(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09级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