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服务的融合

2011-12-29陈柳桐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以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服务(SNS)代表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的最新发展。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服务的特点和商业运作模式,探讨了传统媒体与其融合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社交网络服务 平面媒体 媒介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参与信息传播需求的增长,他们渴望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社会有机结合,追求更加实用、更加真实的应用体验。于是,BLOG(博客)、RSS(聚合内容)、Tags(标签)、SNS(社交网络服务)等应运而生。这些平台不仅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也给旧的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冲击。特别是SNS,它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新闻、内容、话题、互动应用等多种方式与他人构建一种高度动态、互动的人际关系,并藉此延伸和拓展人际关系。
  一、社交网络服务及其特点
  SNS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社交关系的全新渠道和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整合、融合其它功能,如娱乐功能、资讯发布、信息传播等。和以往的“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软件相比,它拥有真实的用户资料,以及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可信赖的人脉、信息、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和门户网站相比,社交网络服务的优势还在于,借助每一位用户真实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式的,每一级传播都可能以几何倍数增长,传播速度更快捷、传播范围更广泛、交流更深入、回馈更及时。
  1、社交网络服务的演进
  社交网络服务诞生于美国,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下一代网络计划”的产物。1997年成立的Six Degrees.com网站就是对此类网络服务的第一次探索,虽然由于概念超前,用户注册后能够获得的互动服务过于简单,已于2000年关闭,但是可以说它是互联网时代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后续SNS的发展提供了模板。1997-2001年,诸如Asian Avenue,BlackPlanet,MiGente等社交网站纷纷出现,它们为SNS的不断完整和丰富做出了贡献,例如,允许用户创造个人页面,并且持续的更新个人近况,允许用户之间建立好友关系,浏览日志文档和隐私状况,并回复和评论对方的日记、留言等。2001年出现的Ryze.com网站则代表了一个新的浪潮,其采用的细分用户群体的模式是对社交网络服务技术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使得构建同质性社交圈成为一种趋势,也为后来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成功提供了范式。
  但是,随着用户的激增,社交网络服务也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用户遇到现实生活中熟人的概率大大提高,用户不得不约束自身的言论行为,降低了网络活跃度;大量虚假用户的存在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而且导致很多无效的交际,以及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2003年以后,社交网络服务转向专业化和细分市场阶段,比如针对商务人士的Lin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