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谣言传播的特点与控制
2011-12-29叶正和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去年,日本发生核泄露事件后,国内“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甚嚣尘上。3月14日,坊间有关食用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伤害的传言不胫而走,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在整个谣言事件从发生到井喷的过程中,微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便利的信息传播工具,趋利避害,遏制谣言的传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谣言控制 微博 “抢盐”风波
一、“抢盐”风波的重要推手——微博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以来,谣言传播的速度、规模、社会影响力呈现几何递增。根据《谣言心理学》的论述,谣言所具有的特性不外乎两者:一是在人们心目中谣言所传播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事件信息不明确。根据这一论述,我们顺着既有的资料探寻“抢盐”谣言产生的原因。
“抢盐”谣言最早诞生在绍兴地区,但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绍兴出现大量购买食盐的举动并不是因为日本出现的核泄漏事故,更不是因为食用碘盐能防辐射。其实,绍兴地区有着腌芥菜的习惯,每年三月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大量食盐用于腌制食品,这也是绍兴一直以来的特色食品。与此同时,恰巧出现的日本核泄漏事故,与绍兴当地的风俗习惯发生时间重叠,加之一些有关核辐射危害的传言在各大媒体反复传播,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
随着谣言在人际传播中不断被扭曲,最终进入公众视线的谣言变成了:食用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对人体带来的伤害;海水已经被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物质污染,海盐已经不能够食用。对未知领域的不确定,加之一些媒体的错误引导及民众中间与日俱增的恐慌,让买盐与“防辐射”,“保证身体健康”等字眼挂上了钩,不知情的公众信以为真,加入了“抢盐”的行列,这是本次“抢盐”风波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回顾“抢盐”风波,谣言从产生、发酵、扩散、消失只持续了短短5日,却对大江南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微博在谣言扩散中起到的作用着实令人吃惊。
由于地缘相近,上海继绍兴之后“抢盐”愈演愈烈,人们或口口相传,或电话通知但是微博上暂时未有“抢盐”相关消息出现。经检索,直至3月15日微博上开始出现“抢盐”的相关消息,其中福建1人,宁波2人,上海7人。15日下午一点三十四分上海博友@林小蓉_毛毛发布的微博“#东京~日本~地震~海啸~爆炸#超市里的盐和紫菜都抢疯了,海啸造成的海水污染……”,成为最早有关“抢盐”的微博信息。
从16日起,微博上有“抢盐”的相关信息暴增到25033条,其中浙江14247条,占半数以上,其中又以杭州最多,其次是宁波、绍兴“抢盐”的谣言快速扩散。
17日下午,面对“抢盐”风波在国内愈演愈烈,国家发改委联合各相关部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仅一天之后,全国各地的“抢盐”事态大大缓和。
根据此前商务部在“抢盐”风波后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到19日除个别地方的小型零售贩卖点因运送问题食盐有短暂缺货外,其它地区的食盐供应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至此“抢盐”风波落下帷幕。
二、微博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
微博用户可以任意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想,社会话语权进一步下放,如此自由的意见市场甚得民心,但是在“抢盐”事件中我们看到: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成为民意表达阵地的同时也成为不当言论散播的基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篇幅短小,为谣言散播提供了便利
微博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最主要原因在于其碎片化的文本形式及短小的篇幅,微博用户在阅读与发布两端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这符合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快捷性的需求。短小的篇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原创的增多,尽管很多用户并不能做到字字珠玑,句句精辟,但是时有“闪光”之作,激发了好事者的“创作热情”,为谣言的散播煽风点火。同时,微博弱化了以往文本严密的规范,碎片化的文本形式,不仅有利于用户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加便于谣言的散播。
2、交互性强,使微博成为谣言的集散地
微博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在传播方式上实现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式的融合,在民意的表达上实现了更高的自由。同时,微博对于上述传播形式进行了演进,它特有的转发、加关注和实时搜索功能,意见表达的同时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互动。但在微博上的这种关注并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且微博操作简单,关注用户之后就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而且选择关注后,用户的信息接受是被动的,所有关注对象的更新都会呈现在用户面前。特别是微博用户大都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这正与谣言传播的无序特点相契合。谣言作为言论的副产品,在成为信息传播的助推器同时,微博也成为了别有用心者散布谣言的途径。
三、微博谣言控制问题亟待解决
微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细化工作要求。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微博传播,如何找寻在正常运营和满足网络用户需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将是未来微博发展的关键。
1、依法治网,借微博树立政府公信力
微博的管理需要有法可依,这是实现微博依法治理的根本要求。只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才能为微博的健康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石。但面对微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足,我们必须保持宽容的态度。微博对于民意表达,监督政府行为有着重要意义。在管理中必须对于纷繁复杂的民意表达保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注重从这些表达中探索树立政府公信力的新途径,寻找及时遏制谣言传播的新方式。
在“抢盐”相关信息在各大微博平台中甚嚣尘上之时,网友“方宇琦”与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之间的对话,成为了政府通过微博这一新型媒介,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典型事件。就在“抢盐”信息出现在微博平台上的第二天,网友“方宇琦”在蔡奇部长的微博中留言说:“蔡部长,现在全省在哄抢食盐,请省领导关注”。两小时后,蔡奇回复:“请继伟省长关注。”随后,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回复说:“已部署。”,“盐会有的,请参阅浙江在线。”一小时后,蔡奇部长在微博说道:“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浙江全省没有核辐射影响,食盐保证供应。望浙江同学转告。”两位省领导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短短一个多小时时间,已有近1000人转发或评论。
2、发挥微博的正面作用及时辟谣
传统媒体应当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新媒介的传播特性,在各个舆论平台中建立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传播途径,达到自身公信力的延伸。就“抢盐”风波而言,政府应当利用好微博这种传播工具,培养“舆论领袖”,占领舆论制高点;在微博平台上做好与民众的互动,疏解民众的疑问,真正扎实的做到服务于民。在本次“抢盐”风波中,中国盐业总公司通过微博辟谣的做法,值得借鉴。
17日下午2时许,一个名为“中国盐业总公司”的微博上出现上述通知,引来了广大网友“围观”。事实上,中国盐业总公司已于17日上午通过其官网发布了一份紧急通知,强调确保食盐市场稳定供应。当日下午,中盐更是通过微博这种形式与网友互动,进一步解疑释惑。针对某些言论称海水受到污染将会导致海盐不安全的说法,中盐微博称,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目前海盐是安全的。该微博同时举出具体数据称,盐在中国的年产量为8000多万吨,食盐为800万吨,中盐公司的食盐库存在3个月以上。中盐同时预计,食盐将在两个星期甚至更短的时间恢复市场供应。这无疑给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所有的担忧立刻化为乌有。
3、加强微博运营商内部监督
作为拥有中国最大博客用户群的门户网站,新浪在履行微博“把关人”义务上走在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前列。在新浪微博搜索,用户名含“辟谣”二字的微博用户有70位之多,其中“微博辟谣”和“谣言粉碎机”两个新浪官方认证的辟谣团队截止“抢盐”风波前,“微博辟谣”已有235936名粉丝关注,“谣言粉碎机”也有55958名粉丝。
“谣言粉碎机”就本次日本地震事件,特别开辟了“地震特辑”,其中一条针对市民抢盐风波进行辟谣,发表名为“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的博文。博文通过对吃碘盐、海带不能防辐射的科学依据、用量的不可实践性和喝碘酒补碘的危险性进行介绍和分析,告诫网友“千万不要口服碘酒”。文章最后还列举卫生部《食用盐碘含量》、牛津大学物理与理论化学实验室关于氯化钠的安全数据等参考文献,具有可信性,这一辟谣行为也引发上百人转发。
4、提高国民媒介素养,促进网民自身素质提高
提高国民的媒介素质,加强微博用户的网络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当其冲。我们必须向受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微博用户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轻易相信谣言,不参与谣言传播,才能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媒介在舆论引导中,应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应该呼吁健康、理性的自由言论,并引导微博用户自觉抵制消极、带有情绪化的言论和虚假信息,不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政府部门也应当探索新的途径、方式,建立健全舆论引导的新方法、新机制。通过大规模的互动、讨论,了解民意,并寻找到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出路。只有政府、媒体、网民通力合作、积极努力,网络环境才能更加健康。
(作者:广州体育学院体育社会人文专业体育新闻与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