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优劣

2011-12-29孙晓云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优势与弊端,以及如何舍弊取利,既保证公众享有使用微博的权利和表达自由,又避免微博滋生虚假信息和谣言,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认识。
  【关键词】微博 新闻来源 优势 弊端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因其双向传播,短平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的首选平台。尽管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新闻采访、编辑、发布和评论的流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受众从微博上获取新闻,发布新闻的热情。
  一、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优势表现及原因
  回顾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新闻线索都是源自微博,进而被集中关注,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譬如“宋丹丹炮轰潘石屹事件”、“吕丽萍反同性恋言论事件”、“姚晨删除微博事件”等。尽管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于微博的迅猛发展仍持怀疑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新闻线索,越来越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地,从最终的效果看,这些多元化的线索不但丰富了新闻报道话题,而且对于这些非预期内的新闻事件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确实有益于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例如“吕丽萍反同性恋言论事件”,在公众激烈的讨论中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思考,甚至连央视也关注了此事,给予了评论。对此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认为“没吕丽萍这一闹,为同性恋说话的声音不会出来”,著名学者朱大可先生也认为“这一场讨论有助于改善同性恋受歧视的地位”。可见这场被大规模关注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件惹人眼球的新闻,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理性思考。
  人们对于微博上发布的新闻的密切关注是由微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而这也是它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传统媒体往往是“先审查,后发布”,而微博是“先发布,后审查”,这就大大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契合了受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心理;其次,微博信息的发布虽然在字数上有140字以内的限制,不如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自由度大,但是140字也足以交代清楚一则新闻的5W要素,不影响受众接收信息;再次,微博本身具有加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微博使用者发布的信息可以迅速快捷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速度与广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的。
  二、微博作为新闻来源的弊端表现及原因
  在微博的用户激增的背景下,微博的不足之处也逐渐被彰显出来。尽管微博如今经常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一大批假新闻线索掺杂其中,以致自微博诞生以来,这些假新闻造成的新闻失实时常见诸各类媒体。譬如近期的“北京某大学地质系教授潜规则女研究生事件”,事后虽然很快被查证是该微博博主蓄意策划炒作,想以此转发赚钱而已,但是这种故意刺激公众神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给无辜的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又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不断传出被央视要求他写检查和被辞职的消息,究其源头,也直指微博,而白岩松随后立即表示没有这类事情发生,纯属虚假消息。而至今影响比较大的当属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被去世”的消息。2010年12月,金庸“被去世”的假消息始于微博,后被国内知名杂志《中国新闻周刊》在官方微博上即时转发了这一消息,并在其人人网公共主页同步更新,《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知名的新闻杂志,当时在微博上拥有30万余名粉丝,这种正规媒体的报道,无疑加速了消息的传播。然而这则消息也很快被证实是谣言,为此,《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就此事两度道歉,有关责任人员也受到了处理。
  微博作为人们日益依赖的新闻来源,其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无论多么具有时效性和话题性的新闻,只要不是建立在真实性、客观事实这一基础上进行报道的,都是对受众的欺骗。
  微博之所以会滋生大量的虚假消息、谣言,也是由微博本身天然的特性决定的。首先,各大门户网站为了利益纷纷开设微博,公众在相应的网站上开微博基本没有要求和限制,而微博信息的发布门槛也很低,网站也很难对其发布内容,是否真实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使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其次,微博140字的限制尽管已经可以描述清楚一个新闻事件,但是某些微博用户为了达到耸人听闻、刺激公众神经以求更多的关注的效果,往往更愿意把普通的事件故意夸大、渲染、歪曲事实,把全面的内容片面化,把普通的事件极端化,造成新闻失实,而微博转发的便捷性又使得这一假新闻还没来得及调查取证就先造成了轰动的效果甚至严重的后果。譬如,在“7·23”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还在紧张救援之中,微博上就出现“现场又发现300具遗体,被两辆卡车运走”、“有遇难者的胳膊被挖断”等谣言。虽然这些谣言后来被一一揭穿,但在当时,却刺激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公众神经,制造紧张、不满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
  总之,微博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话语权的下放,把关人的缺失,公众媒介素养良莠不齐,微博“自纠正系统”的欠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虚假消息发布者,造谣诽谤者惩处的不到位等等都给虚假信息,不实新闻来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微博作为新闻来源,如何舍弊取利
  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谣言不会不攻自破,公众和媒体也不会因为微博带来的弊端而停止使用微博,毕竟微博在提供新闻线索、新闻来源,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如何在微博被广泛使用的前提下,既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同时又能够确保微博尽量少的直至最后不会提供不实新闻来源,建立一种新闻真实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这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
  1、网站做好微博信息把关工作
  开设微博的网站应该从自己的系统内做好微博信息的把关工作,从源头上遏制虚假信息的来源,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眼球效应而置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精神于不顾。关于这一点,新浪网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在自己的微博上成立了一个“微博辟谣小组”,由新浪专门抽调10人左右的资深新闻编辑来从事监控、查证和辟谣工作,旨在针对虚假信息(尤其是灾难、求助等方面)、不准确信息和商家欺诈类信息等。并且该辟谣小组对于发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影响公众认知的微博用户给予不同的惩处措施,有的微博用户暂停发布和被关注功能,有的微博用户因冒充账号而被永久注销。
  2、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网络实名制的推广
  尽管像新浪微博这样成立了专门的辟谣小组,但是面对每天过亿的微博信息,他们也表示仅有10名成员的辟谣小组压力很大,“一次成功、彻底的辟谣,需要多方走访,实地调查,其艰辛程度不下于写一篇论文。”所以,这同时也需要尽快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毕竟对于海量的微博用户来说,发布虚假信息的成本太低,仅靠微博网站本身的监管是远不能应对这种恶性传播的。另外,现在微博上的网络实名大都集中于名人和著名媒体上,大部分公众还是匿名发表,因此,广泛推广网络实名制将大大降低用户恶意发布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机会。
  3、媒体应做好“把关人”工作
  较有影响力的媒体一般也大都在网上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且粉丝群数量极大,因此,这些媒体相对于普通的微博用户和公众来说应该发挥职业精神,利用自身优势对信息进行深入的核实调查,过滤掉虚假信息,及时引导和纠正错误的舆论,不能因为要赶新闻的时效性而罔顾新闻的真实性,更不能未经证实就随意把这些虚假信息在传统媒体,如电视和报纸上抢先发布。
  4、提高公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
  杜绝微博虚假、不实信息的传播最主要的是提高广大公众、普通微博用户对于新闻真实性重要程度的认识。微博使用者,无论被关注的粉丝数量是多少,都应当恪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善于独立思考,在可疑信息未得到权威部门证实之前,尽量别传播,人人都应当树立起追求真相、捍卫真相、杜绝虚假新闻的信念。
  科技的进步大大改善了新闻媒体的环境,方便了人们的通讯,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公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和认可永远都是无法改变和替代的。
  参考文献
  ①侯金亮,《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