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新闻:网络新闻传播的新形态

2011-12-29陈至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微博作为近些年兴起的网络新媒体形态的典型代表,是互联网web2.0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新颖的信息传播形态和便捷的传播优势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信息需求。本文结合微博的历史和现状,概括微博新闻的定义,分析明星、媒体从业者和官员等传者的微博新闻价值导向,并根据具体案例阐释微博新闻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社会舆论监督效应。
  【关键词】微博新闻 舆论效应 网络传播
  
  一、微博的发展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它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IM、E-mail、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140字以内的文本消息、图片、影音等多媒体内容,展示个人最新动态,转发评论热点新闻,分享资料信息等。
  诞生于2006年的Twitter是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据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4月,Twitter在全球拥有约1.75亿注册用户,美国总统奥巴马、白宫、FBI、福布斯以及通用汽车等著名人物和企业都是它的用户。叽歪、饭否等一批中国最早的微博平台于2007年上半年成立,2009年8月新浪网开始推出“新浪微博”,标志着微博正式进入中文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初,网易微博、搜狐微博和腾讯微博也纷纷上线开始内测,标志着国内四大门户网站全部投入微博客服务。据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二、微博新闻的特征
  微博新闻即基于网络用户在新的网络技术平台所发布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其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与论坛、博客等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相比,微博的使用门槛较低,只需要登录网页,或直接发手机短信到指定号码,便可以更新自己的微博。微博的使用人群不分年龄、学历、地域和社会地位等,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言、转发和评论,真正让公共话语权从传统媒体精英回归到广大的平民受众手中。正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明望所言,“微博最大的好处是让人人都能发言,于是可以看到不少‘公民记者’。从数量上说,因为参与者甚众,聚合人的力量,也能促使政府部门的行政更加公开透明。”
  2、新闻信息的精简化
  由于微博的文本限定在140字之内,用户输入文本框的信息必须十分简洁精练,常常是一句话概括叙述一件事或评论一个热点话题,或再配上一张照片、一段影音或链接。这些内容的多样化组合,让受众以更高效率的模式接收微博的新闻信息。碎片化的文本信息迎合了当今人们求新求快的社会文化潮流,方便了信息的到达和解读。
  3、传播渠道的即时性
  微博即时滚动更新的方式符合传统的连续性新闻报道的形式特点,其传播渠道的便捷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24小时永不落幕的“新闻发布会”中,用户可以利用微博随时随地发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国内外的一些传统媒体的微博也常常利用这一特点,滚动播发现场新闻,如2010年记者用微博直播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用Twitter与网民直接对话等。
  4、传播的互动效果增强
  拥有较多粉丝群的微博用户既可以面向广大网民的大众传播,也可以使用“@某某”的方式实现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在发布一条新闻消息后,可能会有不少人在看到后立即跟进评论,同时引发关注和共鸣,尔后在短时间内被不断转发,实现信息的裂变式的无限传播,用户既可以在原文转发中添加自己的观点看法等,也可以什么都不说,但转发这种行为本身已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
  微博新闻以其融合了各种网络交流工具的优势和特点,超越论坛、博客等成为目前最热门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
  二、微博新闻的分类及社会功能
  本文以口号为“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的新浪微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明星、官员、媒体从业者和草根大众的博客进行具体分析。
  1、明星微博
  在经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用户中,最受网民关注的热门用户便是庞大的娱乐明星群体,这些微博在网络中聚集了大量的网民注意力,每条微博的评论数和转发数往往大大超过一般的草根微博用户。这些明星发布的微博信息多是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或趣事,同时出于自身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也常常转发评论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话题,在其所拥有的庞大粉丝群的关注下,进一步将舆论的热点推向高潮。如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上发生两列动车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事发后不久,不少明星亦在微博上关注事件的进展,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有着“微博女王”之称的姚晨。姚晨以一名老火车司机的女儿身份,来反击事发后有专家指事故疑似火车司机疲劳驾驶的说法,相关的微博的转发数达25万之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般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
  2、官员微博
  在政府官员的微博中,其发布的信息多是关于民生和社会的热点话题,较多的以自己的工作为中心,还有一些涉及个人的出行活动,语言形式活泼多样,关注的方面众多,同时可以和粉丝一对一的公开或私下沟通,更新较为频繁。可见官员微博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将微博真正作为与广大公众的互相沟通的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在社会话题议程的设置上做出努力,积极培养自身微博的公信力,从而塑造良好的政府官员形象。
  3、媒体从业者微博
  在新闻一线工作的记者、主持人、报纸主编在传统媒体平台传播新闻的同时,往往会因为报纸、节目编排等硬性要求而不得不舍去一些事实的细节,而微博恰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广而告之的平台,大大丰富了传统新闻的报道视角和细节信息,从而为受众了解报道之外的花絮故事提供了渠道。同时,媒体从业者依靠新闻单位的各种新闻资源,接触的社会范围较广,凭借较高的新闻素养,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可将新闻信息传递给广泛的受众群体。
  4、草根微博
  草根群体作为微博用户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用户,也是微博新闻中最重要的素材来源之一,其传播优势主要体现在他们经常身处突发性事件的现场,能够第一时间向外公布最新动态消息。一些事件通过微博爆料,再经过网民的无限转发评论,往往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形成全国性的影响。以内蒙农民通过发微博求助卖滞销土豆事件为例,10月12日傍晚,内蒙农民李继文在新浪上开通了个人微博,发出了这则求助信息。在短短3天时间,就有9万多人转发了这则微博,李继文卖土豆的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再经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报道,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土豆滞销的情况也得到了解决。
  四、微博新闻的问题及思考
  微博新闻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往往也面临诸如“虚假新闻”、“文本碎片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如何防范网络中的虚假新闻的传播首当其冲。典型案例如《中国新闻周刊》的微博发布“金庸去世”的假消息,未经媒体把关人验证的假消息经过网民受众的层层传播,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最后以周刊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辞职收场,不由让人反省应该如何避免微博成为谣言的温床。新浪微博为此开辟“微博辟谣”的专门账号,每天接收用户的举报私信,对举报的消息进行官方核查,并在确定为虚假消息后向每位微博用户发送通知邮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不实消息的网络流传。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新闻所引发的舆论效应往往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在尚未实施网络实名制的情况下合理引导舆论导向成为当前的紧要问题。如近期的热门微博转发“生命的漠视:女孩被碾轧,18路人无人施救”的新闻,在网民中引起极大的热议,对产生的“救人的捡垃圾的大妈是为出名”等说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大报纸、中央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纷纷对此事跟进报道,可见微博已成为民众舆论释放的主要窗口之一。2011年10月13日,《新闻联播》对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的“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进行了报道。这被看作是中国官方鼓励微博发展、为公众提供“微服务”的信号。政府在大众的媒介素养不高的社会背景下,更应该在努力提高公众的理性判断力的同时,在虚拟的网络意见流中积极培养主流的观点,同时为维护民众意见的表达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①张艳秋、廖梦夏,《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发展的“又一村”》,《新闻与写作》,2011(1)
  ②张琳,《浅析微博的新闻传播效应》,《新闻窗》,2010(6)
  ③http://tech.ifeng.com/intern-
  et/detail_2011_10/16/9886184_0.shtml
  ④谢耘耕、王平,《从“金庸去世”看微博假新闻的传播与应对》,《新闻记者》,2010(1)
  ⑤http://news.gd.sina.com.cn/
  news/20111015/1186732.html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201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