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播音主持的亲和力
2011-12-29陈晓霞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闻联播》主持风格的变化,认为新闻播音主持要增强亲和力,可以通过增强对象感、强内功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主持人 对象感 亲和力
2011年9月25日晚上,笔者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联播》,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欧阳夏丹身着白色正装、面带微笑地播报新闻,此时的新闻主播仿佛就坐在我们身边向我们娓娓讲述当天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她所散发出来的亲和力如同一块磁铁紧紧的吸引笔者继续收看新闻,也引发了笔者对新闻播音主持亲和力的思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亲和力的解释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在人际交往中,亲和力则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力,它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关系融洽。对于新闻播音主持而言,良好的亲和力不仅能拉近与屏幕前观众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自己人效应”,还能在与观众的相互作用下,使播报的新闻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新闻节目本身重要的是客观事实,而实现并优化传播效果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达成的目标,这需要采编播等各个环节的配合,在这个链条中,新闻播音主持是将最终成果传给观众的“东风”,能否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新闻播音主持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谈话节目、娱乐节目等互动性、交流感强的节目形态不同,新闻节目的自由度、宽松度要小很多,播音主持自我发挥、即兴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与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的“说新闻”的新闻播报方式相比,从央视的《新闻联播》到县一级的新闻节目,新闻主播的口语、副语言、体态语的运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一种近乎格式化、对生产生活又有着重要意义的新闻节目形态中,如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新闻播音主持的亲和力是关键。
作为社会公众形象,主持人所拥有的亲和力能创造出良好的接收氛围,使受众在亲切、平等的心理环境中接受传播内容。那么,如何生成并强化新闻播音主持的亲和力呢?
一、“对象感”是新闻播音主持亲和力的本质
生活中与人交流,如果说话对象就在眼前,通过察言观色、听言观行,我们通常能调动自己说话的情绪并适时调整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以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即便是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人交流,也能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新闻播音主持是把新闻播出去给人听的,听众、观众是播音主持的说话对象。但是与前面提到的两种情况不同,新闻播音主持有着特殊的说话场——演播室,面对的是话筒和摄像机,眼前没有观众。新闻播音主持对自己的说话对象没有具体的感知,也无法与他们进行即时互动交流。凤凰卫视王牌主持陈鲁豫被访成名感想时不无感慨地说道:“电视机前虽然有着庞大的观众群在关注我的节目,但我却只能独自面对镜头,看不到任何一个人,这使我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是的,孤独,是我主持电视新闻时最深的感触。”在这样一种“孤独”的传播环境下,如果只是“见字出声”地念稿子,新闻播音主持将面临着 “我说给谁听”的心理困惑,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心理共振而失去收看新闻的欲望。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言:“没有对象,这些话就不可能说得使自己和听的人都相信有说出的必要。”①在此情境下,新闻播音主持该如何作为?想象或许是唯一能做的事情。新闻播音主持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眼前无人胜有人,设想观众就在眼前,从感觉上把握正在与观众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并且得到了观众的呼应,这就是新闻播音主持工作中所强调的“对象感”。
什么是对象感?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对此的解释是:“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