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做好典型宣传的思考
2011-12-29陈斌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典型宣传,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当好党委、政府喉舌以及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工作。本文对如何做好典型宣传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典型宣传 舆论导向
在新闻实践中搞好典型宣传,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当好党委、政府喉舌以及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工作,同时,如何搞好典型宣传也是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
一、典型宣传应选择什么样的典型
“典型”,《辞海》里的解释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典型宣传区别于一般报道,不仅在于它所蕴含的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而且报道份量突出,用多种表现形式和编排手段强调事实的社会意义、样板作用和示范功能。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和最终确定典型宣传中的典型呢?有的素材很有特点,但缺乏深入的普遍的社会意义;而有的素材可能很有意义,但又暂时不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理解、认可,或距离一般群众的生活较远;也有一些素材虽然新颖,但政策界限难以把握,或者和当前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统一,这些问题都应在确定选题时认真加以思考和分析。说到底,我们所选择的典型必须是以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能感动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人或事。换言之,典型宣传要有时代精神和时代高度,像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沈浩、杨善洲、许振超、王瑛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无不深入人心、反响强烈、催人奋进。
二、如何表现典型宣传中的典型
纵观典型宣传在受众中引起好评的例子,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凡是典型的事迹或思想,总在某一点或几个方面打动受众,在受众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个“点”或“方面”可称作典型宣传和受众思想的“共鸣点”。“共鸣点”选得越恰当,报道的感染力也越强,这时记者的视角需求要与人民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相统一,这正是典型宣传获得成功的关键。
应该看到的是,一段时间来,我们的一些典型宣传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个别报道甚至出现了主观臆造和人为拔高的现象。这样做,从宣传效果上看有时会适得其反。概括起来讲,搞好典型宣传既要把握好新闻性、时效性、典型性,又要突出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合肥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曾经播出过一期反映高校特困生的节目《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高校特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在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它也是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表现这一主题,表现什么、怎么表现,记者费了一番思量。
安徽大学有相当一部分特困生,这些学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最低的生活保障或者叫生存保障,顽强刻苦地维持着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记者想表现的是他们这种逆境求生存的不屈的精神,并让社会了解他们,从而支持和帮助他们。在学校推荐的几位候选人中,我们选择了小骆。来自乡村的小骆身后是多病的双亲和一贫如洗的家庭,为了上大学,家里已经借了6000多元的高利贷。在这种条件下,小骆高中入党,大学成绩优异,但她的目光里总有一种与18岁的年纪不相称的压抑和沉重。以她作为表现特困生这一主题,从人物角度讲无疑是理想的,但哪里入手才能从一开始就吸引、抓住并打动观众呢?我们决定采用纪实的方法,用真实的充满故事性的情节为主线,让事件和人物自身说话。
节目是从小骆的日常开支账本开始的,为了省钱,小骆每天有记日常收支流水账的习惯,大到数千元的学费,小到一瓶水、一碗饭,精确到每分钱。凭这个账本,可以清清楚楚地算出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全部费用。账本虽小,给人的感觉却是沉甸甸的,并且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接下来,我们在尽量不打扰小骆正常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下,跟拍了她上课、自修、勤工俭学的细节镜头,全部配以同期声,尽可能少用解说词,只是适当加些说明和提示性的字幕,让观众凭借自己的眼睛和感受去走近大学贫困生的世界。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是一个身着旧衣,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刻苦学习的小骆。当她的同龄人在无忧无虑享受青春时,小骆却靠每天打扫教学楼、管理公共电视机的报酬和奖学金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大学里的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不轻松的。在镜头里,我们还原了特困生真实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他们的压力与痛苦。
整部片子解说词少而平实,因为细节最能打动人和说明问题。节目播出以后,很多观众和学校与栏目组联系,提出愿意帮助小骆和其他特困生,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在看了节目后,立即着手制定一系列措施,力图从根本上使大学特困生摆脱生活压力。
三、反面典型的宣传要讲政治
反面事物中也有典型,报道这种典型能给人以警戒,从反面教育人。批评那些具有普遍性和个性化的错误事实或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同样能起到正面效果。把腐败的现象、坏人坏事以及官僚主义、为非作歹的典型曝光于世人面前,是新闻媒介实施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典型的阴暗面加以揭露,对社会的进步具有鞭策作用。准确的说,舆论监督就是将行政、立法、司法以及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人民的理性监督之下,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
由于新闻单位有党委、政府的支持,舆论监督的介入往往更能促成问题的解决。“不怕上告,就拍上镜”之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存在的原因正在于此。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报道反面典型的选题时,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党委和政府喉舌的立场上,自觉地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要“帮忙”而不是“添乱”。要从“解气”式的情绪化宣泄到建设性的自觉参与,再到全方位的审视和前瞻性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编辑、记者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不能为了曝光而曝光,而应该清楚通过反面典型的报道,让全社会知道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鞭挞什么,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合肥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曾经播出一期节目《合肥有个“龙须沟”》,反映航运南村脏、乱、差的情况。这里因为地处两个区的交界,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始终得不到根本的治理,群众生活非常不便。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三天之内解决了长期困扰航运南村居民的排水问题,并且立项着手进行城中村改造,当年底,居民喜迁新居。群众对此非常满意,对党委、政府的关心很感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做了一期节目《再访“龙须沟”》。
四、典型宣传中应避免的倾向
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典型应该是多层次的。典型宣传的时代精神不应简单化、抽象化,让受众觉得离自己的实际生活太遥远,以至于产生陌生感而起不到典型宣传应有的效果。
具体说,极个别典型宣传夸大了先进的范围和程度,似乎一报道典型就处处先进、一好百好,以至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似曾相识。把典型的先进性说过了头,对典型的缺点文过饰非,典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作为榜样的可信度,也就抹杀了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在典型的确立上,应该是“找”而不是“造”,要避免为了“典型”而“典型”。编辑记者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一线去,学会从看似平常和简单中发现典型所具有的不平常和不简单,并从中挖掘出它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新闻价值。那种先做好帽子再找人戴而“造”出的典型,是没有生命力也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
典型宣传蕴含着巨大的影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对社会所能产生的推动力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在这方面,新闻工作者应该紧紧抓住时代脉搏,深入生活,发现典型、剖析典型、挖掘典型、推广典型,把时代精神、时代追求、时代任务和典型宣传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当好党委、政府的喉舌,让典型宣传真正深入人民群众的心里,并激发出投身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合肥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