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危害及对策
2011-12-29马雅虹李容
新闻世界 2011年12期
【摘要】本文勾勒性地分析了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生发缘由与影响,探讨了如何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不良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伪事件” 公民新闻 媒介素养
电视民生新闻是指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目前比较公认的真正标志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是江苏电视台于2002年元旦开播的《南京零距离》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打出了“民生新闻”的大旗,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内容上关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话题,形式上把传统的“播新闻”变成“说新闻”,从而使得该栏目一度成为中国十大名牌栏目。《南京零距离》成功后,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电视民生新闻于短时间内在全国遍地开花。但电视民生新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实践与理念的偏离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伪事件”是美国学者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g)在1961年出版的《形象》(The Image)一书中提出(ps-
eudo event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假事件”)的概念,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人为制造出来的新闻事件。此处,布尔斯廷所谓的“伪”是相对于真正的“自发性”而言的。他认为,“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属性:不真,是因为它们本来不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不假是因为它们在一定情况和前提下又发生了。
笔者认为,“伪事件”是社会组织(包括媒体自身)为了宣传推销等目的而人为策划安排并获取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它不同于假新闻,也不等同于“媒介事件”。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指在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中存在的社会组织(含媒体)为特定目的而人为策划的新闻事件。
一、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生发条件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产生的原因,就要把它还原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理解和考量。
经济环境:市场化浪潮,电视民生新闻因媒体市场化改革而兴
在我国传媒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进程中,媒体的产业属性得到重新认定,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也逐渐形成。而电视民生新闻正是在传媒的市场化浪潮中蓬勃发展起来的,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商业化的覆盖也几乎随处可见。
不过,市场化改革在解放媒体发展的经济动力的同时也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为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的生发提供了机会。
文化环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allard,1929-2007)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种“仿真”的社会,人们以往对真实的体验以及真实的基础随之消失,以传媒为代表所产生出来的“非真实”已经比真实更真实,甚至成为真实本身的判定标准。后现代主义对客观报道理念的质疑和冲击则为“伪事件”的生发在文化理念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空间,进而,在后现代思潮盛行的社会中兴盛起来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了产生“伪事件”的文化契机。
媒介生态方面的缺失和错位
由于传媒固有的职业特性、传媒市场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自律缺位、新闻工作者认识上对“伪事件”的生疏与模糊等,助长了电视民生新闻“伪事件”的生发。
二、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影响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通过人为策划导演某一“民生”事件并对其进行报道,表面上看能够起到宣传作用或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实际上从长远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潜藏着较大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社会角度:以“民生”为幌子忽悠百姓,挤占公共平台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虽然打着“民生”的大旗,但其内容往往并非关注公众生活,而是挤占公共平台来实现策划者的自我推销与宣传,如那些过节发挂历、抽奖送奖活动等,虽然采用了互动的形式调动受众参与,但这种参与活动成为了媒体为自身积累受众忠实度的推销活动,逐渐失去了媒体的职责。
媒体角度:违背新闻专业理念,使媒体公信力受损
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是电视民生新闻中人为策划、自导自演的“新闻事件”,并非“自主”发生的,如果不计划安排就不会发生,更不会朝着特定方向发展。因此,它的真实性是暧昧的“真实”,也使电视民生新闻及媒体的公信力与市场形象受损,进而阻碍电视民生新闻及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受众角度:以假乱真扰视听,误导公众
电视民生新闻是关注百姓生计、反映民众生活的电视新闻,也正因此而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和追捧,而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却以假乱真干扰受众的新闻接受,误导公众的认识和决策。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伪事件”是不真不假的、在一定目的下人为策划的“新闻事件”,不是客观自主发生的,因此这种自我印证式的“新闻”对受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不利于受众的环境认知和科学决策。另一方面,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在“民生”的外衣下,进行特定操作主体的推销宣传,这是另一种对受众的隐性欺骗,同样会误导公众对社会现实的全面认知与了解。
三、如何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不良影响
我们能否消除这些“伪事件”或者规避它们的不良影响呢?
媒体及其工作者:加强专业理念,提升职业道德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的新闻行业中,很多新闻工作者并不是经过系统理论学习之后进入媒体的新闻人,而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理想与伦理、专业报道理念等对一些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这为“伪事件”等新闻报道失范等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由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缺位以及传媒市场化所带来的“道德风险”,行业风气也因此受影响,容易滋生诸如电视民生“伪事件”等现象。因此,只有新闻工作者切实加强职业自律精神,提升自身职业道德,才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进而改良行业风气,促进新闻业的良性发展。
受众: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公共意识
普通民众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判断与使用能力以及自我传播新闻的能力。当然,媒体也应该鼓励、引导公众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另外,电视民生新闻还强调所传播的内容应该具有公共性,并促成公共讨论。因此,受众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应该增强自己的公共意识,这样才能防止另类的“伪事件”,才能忠于公民新闻的初衷,真正促进电视民生新闻履行为民服务的使命。
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自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开播而兴盛以来,已经历了近十年的洗礼与考验。而在这短短十年内,电视民生新闻既享受了瞬间遍地开花的荣耀,也遭受了由各种弊端引来的批评,并在实践中经受着遭遇瓶颈与突破重围的交错,进而在不断反思与探索中寻求发展。而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媒介生态环境下,在电视民生新闻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于大众传播中的“伪事件”便趁机把触角伸向了电视民生新闻中,与电视民生新闻实践中存在的其他弊端与问题一同影响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
虽然布尔斯廷曾指出,“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存在着多样化的观点市场,各种‘伪事件’也会相互竞争,最终会达成平衡。”但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伪事件”本身隐藏的危害,而从长远来看,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伪事件”所潜藏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于社会,它以“民生”为外衣忽悠平民百姓,挤占电视民生新闻所提供的公共平台,压缩报道讨论真正的民生问题的空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其次,于媒体自身,它违背新闻报道专业理念,将使媒体的公信力及形象受损。另外,于受众,它欺骗误导了受众,不利于受众正确全面的环境认知和科学决策。
因此,为了尽量规避电视民生新闻中“伪事件”的不良影响,可以借鉴公民新闻理念,实现新闻媒体与普通受众的平等合作,同时还需增强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并提升普通公众的媒介素养,从而经过多方合力来共同解决问题,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程道才,《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新闻学透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②戚姚云、陈滢潇、陈富清,《电视民生新闻概念的界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8)
③沈里一,《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④郭元媛,《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654⑤董乐铄,《媒介事件与假事件辨义》[J].《中国记者》,2010(11)
⑥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马雅虹,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李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学生)
责编:姚少宝